科学与阅读共教,学习效果翻倍提升
近年来,提升小学生学习效果成为教育界的重点议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给教育带来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维持并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学科能力备受关注。一个创新且实用的教学策略是将科学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尤其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展示出显著的双重益处。这种融合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阅读水平,还促进了他们在科学领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融合科学与阅读教学首先在阅读技能的保持和提升方面表现突出。研究显示,传统的课外长假期间,学生普遍存在所谓的“学习倒退”,尤其是阅读能力的流失现象尤为明显。疫情期间,学生在家学习时间增加,缺乏系统的读写训练,这一问题被进一步放大。然而,科学主题的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语境,使得学术词汇和阅读技巧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巩固与加强。例如,围绕动物生命周期、天气现象等科学内容展开的阅读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即使在假期,也能保持甚至提升阅读能力,缩小因疫情带来的学习断层。
其次,科学与阅读的融合教学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科学学科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单纯的语言教学难以满足理解需求。融合教学将科学知识渗透进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深化对科学语言的掌握。积累背景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还促进了更高级的认知加工过程,如推理和分析。在阅读科学文本时,学生因此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进一步为学生面对未来更为复杂的学术挑战打下基础。
第三,融合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复杂文本的理解力。相较于文学文本,科学文本通常信息密集、结构严谨,理解难度较大。传统课堂常忽略科学文本的阅读训练,导致学生在学科文本面前表现欠佳。将科学内容融入阅读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会解读专业表达与复杂句式,也逐渐适应高难度的文本结构。研究数据表明,接受融合教学的学生在科学阅读任务中的表现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显示出明显的学习成效。课堂上,教师通过主题探究、实验活动与科学相关阅读材料的结合,创造生动的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的学科交叉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有效开展科学与阅读的融合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策略的支持。当前,针对学前及小学早期教师的培训项目逐渐增多,其目标是帮助教师熟练整合科学、阅读和数学等学科内容,设计结构化且连贯的课程体系。持续的专业培训提升了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科学概念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认知的同步发展。课堂实施中,教师多采用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实验和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此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政策支持同样关键,只有保障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的到位,融合教学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疫情后,学生阅读成绩差距据报道扩大了36%,普遍学生需要多年努力才能达到理想水平。融合科学与阅读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应对这一挑战的新途径。其整合多学科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优势,有助于缩小学习差距,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未来,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融合教学理念有望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培养具备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来看,将科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不仅兼顾了基础的语言能力培养,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丰富的学科内容与真实语境,学生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复杂文本,提升认知水平和学习动力。这种教学模式既适应了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又为面对未来多样化的学习挑战提供了可行路径。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资源支持的加强,科学与阅读融合教学必将在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