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上海考察:打造全球科创高地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上海建设全球科创高地的战略路径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使命。202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期间,对科技创新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考察不仅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更明确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发展路径,以及青年人才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关键作用。
上海的国际科创中心定位
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具有深远意义。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城市之一,上海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人才集聚效应和产业基础。习近平在考察中强调,上海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这一指示明确了上海在科技创新中的双重角色:既要成为原创性科学思想的策源地,又要成为高端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从全球视野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具备几个关键要素: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活跃的创新生态系统、开放的国际化环境和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上海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等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未来,上海还需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产业的突破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成为习近平此次考察的重点关注领域。在徐汇区”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的调研中,习近平充分肯定了上海在构建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方面取得的成效。该平台已孵化1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数据资源、完善的产业配套、广阔的应用场景和雄厚的人才储备。习近平指出,我国在数据资源、产业体系和市场空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发展人工智能潜力巨大。这一判断为上海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
未来,上海需要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在大模型、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二是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三是完善治理体系,建立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框架。通过这些举措,上海有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激励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习近平在与青年科研人员交流时特别强调,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鼓励青年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这一指示深刻揭示了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青年科技人才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吸引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体系:一是优化科研环境,为青年人才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实验条件;二是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国际交流,支持青年人才参与全球科技合作;四是改善生活保障,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勉励青年”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这体现了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既具备国际视野又心怀家国的青年科技人才,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上海可以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举办国际青年科技论坛等方式,为青年人才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政策支持与创新生态优化
科技创新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习近平在考察中明确要求加强政策支持与人才培养,推动开发更多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这为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应当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
在政策支持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三个维度: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立稳定支持机制;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打通”最后一公里”;三是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政策制定需要保持适度前瞻性,为技术创新预留足够空间。
创新生态建设同样至关重要。上海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但与国际一流创新中心相比,在风险投资、创业服务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需要重点培育科技金融体系,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科技企业提供法律、财务、市场等专业化服务。
习近平在考察结束时向科研人员和企业员工致以五一劳动节问候,这一细节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与重视。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上海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区,应当以此次考察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通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一流人才队伍,上海必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璀璨明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