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曾让无数人实现了职业梦想,但随着行业进入成熟期,许多企业和员工开始面临“中年危机”。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标杆企业,近年来也深陷这种危机之中。从“1988的中年女子”的调侃,到“保温杯泡枸杞”的自嘲,再到如今对职场中年危机的严肃讨论,网络上弥漫着一种对年龄增长和职业发展的焦虑。这种焦虑在阿里巴巴这样一个经历过高速成长、如今面临转型期的巨型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

论点

一、组织变革与内部氛围的变化

阿里巴巴的“中年危机”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关于阿里高P(高层管理者)逃离、低P(基层员工)内耗的讨论甚嚣尘上,甚至连打招呼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反映出内部氛围的微妙转变。这与阿里巴巴经历的组织变革密切相关。2021年12月,张勇宣布启动阿里巴巴创立24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变革——“1+6+N”,旨在打破原有的组织壁垒,提升效率。随后,2024年11月,阿里巴巴再次进行重大调整,将淘天集团和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整合为阿里电商事业群,由蒋凡负责,标志着公司战略聚焦电商和云,试图在新的架构下明确目标。然而,频繁的组织调整,也给员工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压力,加速了部分人选择离开。

二、行业成熟与晋升通道的收窄

阿里巴巴的“中年危机”也源于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快速晋升通道逐渐收窄。曾经,像吴瑶这样在阿里巴巴“升级打怪”的员工,能够凭借业务的快速成长快速晋升,享受互联网红利。然而,随着行业进入成熟期,增长放缓,晋升机会减少,员工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正如深氪的王海璐所分析,许多中层管理者难以适应公司的快速发展,在行业下沉或业务收缩时,很容易被“甩包袱”出去。更早一批离开阿里的陈国环、程维等人,几乎都是在三十岁上下,正是“中年”的开端,阿里成为了他们第一次创业出走的起点。

三、战略转型与经营挑战

阿里巴巴的转型也伴随着经营上的挑战。经营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是高鑫零售的无形资产减值和优酷的商誉减值。这表明阿里巴巴在多元化布局的过程中,并非所有尝试都取得了成功。面对这些挑战,阿里巴巴选择“再赌一把”,通过组织变革和战略聚焦,试图重塑增长动力。正如阿里巴巴研究列报告所强调,公司战略聚焦电商和云,目标更加明确。然而,这种“赌”能否成功,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结论

阿里巴巴的“中年危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也有企业自身战略调整带来的影响。面对这些挑战,阿里巴巴需要保持“折腾”的精神,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员工而言,也需要在适应变化的同时,寻找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才能在职场半坡上继续前行。36氪作为关注全球新经济的中文媒体品牌,也见证了阿里巴巴的变迁。从报道阿里巴巴的组织变革,到关注员工的离职潮,再到分析阿里巴巴的战略转型,36氪始终保持着对阿里巴巴的深度关注。蚂蚁集团也曾是36氪的股东,但最终选择了出清股份,这也反映了阿里巴巴系出清媒体资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