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从日常生活的智能助手到复杂的科研工具,人工智能的身影无处不在。然而,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场对人类认知本质的深刻挑战。传统的认知科学往往将认知局限在头脑内部,视为一种纯粹的信息处理过程。而如今,一种新兴的认知理论——4E认知(Embodied, Embedded, Enacted, Extended cognition)正在崛起,它将认知视为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深深地扎根于身体、环境以及与环境的互动之中。这种变革性的视角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并指引着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
4E认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它强调,要真正理解人工智能,特别是那些试图模拟人类智能的系统,就不能仅仅关注算法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处理速度。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人工智能系统如何“具身”于物理世界,例如,一个机器人如何通过其身体结构和感知系统与环境互动;如何“嵌入”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例如,一个AI语言模型如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语境;如何通过“行动”来塑造认知,例如,一个自动驾驶汽车如何通过驾驶行为来学习和适应环境;以及如何“延伸”认知到外部工具和环境,例如,一个增强现实系统如何扩展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的潜力与局限。例如,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拿起一杯水”,对于一个智能机器人来说,不仅仅是识别图像和规划动作,更是对物体物理属性、环境约束以及自身身体能力的综合考量。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复杂性,研究者们正在积极构建整合框架,将4E认知与科技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相结合。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个关键的策略是将4E认知应用于理解人工智能在人类学习和行为改变中的作用。例如,将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 CLT)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开发出更智能、更个性化的学习工具,从而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想象一下,未来的教育系统将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对自组织(Autopoiesis)概念与4E认知的整合,则为构建更具适应性和自主性的AI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自组织AI系统能够像生物系统一样,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学习和进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的世界。
当前的研究也特别关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揭示了其独特的机遇和挑战。生成式AI(GenAI)的出现,例如ChatGPT,为地理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例如,通过生成逼真的地理场景和模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然而,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框架中有效地整合这些新技术,以及如何应对潜在的伦理和社会风险,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神经符号AI(Neuro-symbolic AI)作为一种结合了推理和学习的AI方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方法试图弥合传统AI的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之间的差距,使得AI系统不仅能够学习数据中的模式,还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这对于构建更具可解释性、更可靠的AI系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除了教育,4E认知的应用也正在扩展到服务业、人机交互等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分析生成式AI在客户服务中的应用,从而帮助改善用户体验和提高效率。同时,认知科学框架也被应用于帮助政府决策者理解人类与AI交互的风险,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政策,例如,针对AI在就业、隐私等方面的影响。
将4E认知与科技研究相结合,为我们理解认知、实践和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构建整合框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增强人类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这种相互关系,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我们不仅要关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更要关注技术与人类、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利益,最终造福人类社会。这正是4E认知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它提醒我们,认知是一个动态的、情境化的过程,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必须秉承这种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其潜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