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千百年来从未停歇。 传统的定义,常常围绕着幸福和意义两大支柱展开。 幸福,通常体现为积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满意度;意义,则源于目标感和重要性的认知。然而,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深入研究表明,对美好生活的理解需要更加细致入微。

如今,一种全新的视角正逐渐受到关注:心理丰富度。 它代表着一种由各种有趣且能改变观点的经历所构成的生活状态。 这不仅仅是感觉良好,甚至不仅仅是做好事,而是以一种能拓展理解并挑战固有观念的方式积极地参与世界。 心理丰富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往往在舒适和日常生活中找到的幸福,或者通常涉及致力于特定事业的意义。 心理丰富度在新鲜感、复杂性,甚至是偶尔的不适中蓬勃发展。它关乎积累多样化的经验——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些经验塑造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世界。

第一,幸福、意义与心理丰富度的构成。

将心理丰富度纳入对“好生活”的理解,并非否定幸福和意义的重要性,而是将它们视为构成完整人生的一部分。 幸福感通常与舒适和熟悉感相关,而意义往往根植于对重要事业的投入。 然而,心理丰富度鼓励人们拥抱未知,探索新思想,并勇于迎接挑战。 这意味着,在舒适区之外寻找刺激,接触不同的文化,挑战个人观点,甚至是经历令人不适的情境。 心理丰富度鼓励人们从各个角度体验生活,认识到即使是负面经历也能带来成长。 心理丰富度不排斥幸福和意义,而是与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一个全面而充实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公式:好生活 = 幸福 + 意义 + 心理丰富度。这突出了三者同等的重要性。 这也意味着,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追求幸福和寻找意义,还应该主动寻求那些能够拓展视野、激发思考的经历。

第二,心理丰富度的驱动因素与体现。

心理丰富度有着独特的关联。 与幸福和意义往往与较为保守的世界观相关联不同,心理丰富度与开放性密切相关。 拥有好奇心、冒险精神并乐于接纳新想法的人更有可能拥有心理丰富的生活。 这种开放性不仅仅是一种性格特征,而是一种积极的追求。 这包括寻求能够挑战我们观念的经历,无论是通过旅行、艺术、智力探索,还是甚至是困难的对话。

在后疫情时代,尤其凸显了培养心理丰富度的机会。 居家隔离、远程办公,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都可能导致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因此,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体验,走出舒适区,接触不同的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尝试参加线上课程、学习新的技能、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或者仅仅是去一个新的地方散步。 重要的是要保持好奇心,勇于尝试,并从每一个经历中学习。 心理丰富度促使我们不断地适应变化,探索新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即便在面临选择时,许多人也渴望过上心理丰富的生活,即使在被迫优先考虑时,他们最终可能会选择幸福。 这表明人们对它的价值有着潜在的认识,但这种价值常常被对幸福和意义的追逐所掩盖。

第三,心理丰富度的社会影响与未来展望。

优先考虑心理丰富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福祉,它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由积极寻求改变观点体验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更有可能具有创新性、适应性和韧性。 这种社会氛围鼓励人们站在自己的框架之外,考虑替代的观点,从而促进同理心和理解。 心理丰富度可以作为对抗停滞和无聊的强大解毒剂,提供持续的参与和成长。 这不是关于持续追逐刺激,而是培养一种好奇心和拥抱意外的思维方式。 它关乎认识到即使是充满挑战或令人不快的经历也能为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做出贡献。 科技发展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环境;在线学习平台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社交媒体可以帮助我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建立联系。

从身心健康到爱、职业、艺术和超越,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充实的生活,但心理丰富度充当着催化剂,将这些元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凝聚力且令人满意的人生。 最终,科学研究表明,真正的好生活不仅仅是感觉良好或做好事,而是通过持续的探索和成长,变得更加完整地成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