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AI)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进,人才如同驱动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引擎,其竞争之激烈程度也随之水涨船高。放眼全球,一场关于AI人才的争夺战正在上演,而华人科学家在其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在AI技术上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华人精英选择回归祖国,这一趋势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AI人才的格局,并催生出一批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首次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榜单,以其权威性和深度分析,迅速吸引了全球目光。这份榜单基于对近十年内近10万篇学术文献的深入挖掘,清晰地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华人科学家已然成为全球AI领域的主力军。从深度学习领域关键人物何恺明,到张祥雨、任少卿、田奇等众多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声名显赫的专家,华人人才正在AI前沿探索的各个领域贡献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数据表明,在全球顶尖AI人才中,接近半数都是由中国培养出来的。这种人才的崛起,无疑正在挑战着长期以来由硅谷主导的科技旧秩序,预示着全球AI力量中心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转移。

这种人才格局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国国内AI行业的蓬勃发展为归国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大型科技公司还是充满活力的创业企业,都急需具备国际视野和领先技术的AI人才,这为华人科学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中国政府对AI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资金投入到政策倾斜,从优化科研环境到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一系列举措为AI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领英大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就已超过190万,各国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视程度持续攀升,而中国正是这场人才争夺战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球AI人才流动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尽管美国仍然是全球AI人才的聚集地,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完善的产业生态,但其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一方面,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布局AI产业,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对外国人才的政策也日趋收紧,增加了海外人才留在美国的难度。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也在AI领域迅速崛起,过去十年间其在全球AI人才市场份额实现了翻倍。这清晰地表明,全球AI人才的分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过去由少数几个国家主导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参与到这场竞争中来。

除了传统的AI强国和新兴力量,一些本土化的AI发展模式也值得关注。例如,国内的DeepSeek公司选择了本土化人才培养的策略。虽然目前该公司尚未出现在全球AI人才榜单中,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这表明,除了吸引海外人才,自主培养本土AI人才也是一条可行且重要的发展路径。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Amy Zegart博士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她指出AI领域存在一种人才本地化的趋势,这反映了各国对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日益重视。从AI论文发表量来看,中国在全球AI成果发表量中位列全球第二,并且在一般综合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甚至超越了美国,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在AI领域的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正在迅速提升。

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中国AI发展面临的挑战。人才流失问题依然存在。尽管中国培养了大量的顶尖AI研究人员,但许多人最终选择留在美国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AI产业的整体发展。如何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国,并为他们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将是中国AI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这不仅需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更需要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科研氛围,让AI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实现他们的价值。

在全球AI竞争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抢占这一战略性技术的制高点。从北美大陆到欧亚板块,从东方大国到新兴经济体,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AI领域积极布局,力图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这场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谁能拥有更多优秀的AI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华人科学家在全球AI领域的崛起,不仅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世界的科技进步贡献了力量。未来,随着中国AI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人才优势的进一步显现,中国有望在全球AI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甚至引领全球AI发展的新潮流。而那些新兴力量,也将在全球AI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共同塑造AI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