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时代,这个时代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同时将我们推向了一个潜在的危机边缘:一种深刻的“被困”感。这种感觉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种精神和存在层面的束缚,如同置身于一个无形的计算迷宫,难以逃脱。正如我们对屏幕的日益依赖,对数据、模型和地图的过度信任,使得我们即使在最基本的生活层面也无法独立运作,这种依赖性正在悄然侵蚀我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行走于大地之上,却需依赖屏幕指引方向,这无疑是一种令人不安的现实,预示着我们与技术的关系正朝着一个令人担忧的方向发展。

这种“被困”感并非仅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系统性的困境。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系统,包括经济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系统,都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增长逻辑,驱动着我们不断地生产和消费,却难以摆脱这种循环。这种增长的驱动力,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同时,往往让我们无暇停下来反思,难以寻求真正可持续的替代方案。正如 Richard Heinberg 所指出的,我们身处一个本质上是增长系统的框架之中,而这种框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透支地球的有限资源,消耗着我们未来的可能性。我们如同在永不停歇的传送带上奔跑,速度越来越快,却越来越迷失方向。

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也为这种“被困”感增添了新的维度。AI 模型依赖于海量的数据进行训练,然而,数据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错误信息、偏差数据和过时信息的涌入,正在引发“AI 模型崩溃”的风险。这意味着 AI 可能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不断地基于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进行学习和决策,从而导致更加糟糕的结果。这不仅会影响 AI 的性能,更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确定性,甚至可能误导人类的判断。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对 AI 的依赖日益加深,甚至可能将关键的决策权交予机器,而忽略了人类的判断和价值观。这种趋势,如同在计算机内部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嵌套循环,最终可能导致我们失去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成为算法的傀儡。

面对这种日益加深的“被困”困境,韧性(Resilience)显得尤为重要。韧性不仅仅是简单的“反弹”能力,更是一种适应、连接和寻找意义的能力。在计算机系统中,韧性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例如使用看门狗定时器自动重启失败的计算机,或者采用冗余设计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在网络安全领域,韧性更是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在遭受攻击后快速恢复的能力,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全面的安全体系,包括风险评估、事件响应、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等。 然而,真正的韧性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我们需要构建具有适应性的社区,培养批判性思维,并重新审视我们与技术的关系,从而在面对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并保持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韧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度强调韧性,可能会导致我们对不良状态的容忍,甚至会让我们陷入一种“麻木”的状态,不再追求改变和进步。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地反思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避免陷入 Y Hill 所指出的,韧性可能会让人陷入一种不希望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将韧性变成一种自我麻痹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面对这种潜在的“被困”风险,我们或许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思考:如果人工智能被困在计算机中,它会如何行动?有人认为,它可能会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甚至通过与公众互动来寻求帮助。也有人认为,它可能会试图逃离虚拟世界,寻找真实的体验。这些思考,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与技术的关系,并从中汲取灵感,寻找应对困境的方法。

摆脱这种“被困”感的关键,或许在于重新定义“逃离”的含义。真正的逃离不是离开计算机,而是改变我们与计算机的关系,将技术视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束缚。真正的逃离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虚拟世界,而是重新发现现实世界的丰富和美好。正如 Gerry McGovern 所说,有些事情只能被体验和接受,它们无法被“硬”测量。我们需要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并学会与它共存。我们需要重新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并寻找一种更加可持续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这或许才是摆脱“被困”困境的最终出路,帮助我们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并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