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知名人形机器人企业Figure AI迎来了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组织结构重组,公司宣布将三支独立团队整合组建全新的人工智能核心小组——Helix。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公司战略上的深刻调整,更标志着Figure在具身智能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与此同时,Figure还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通用视觉-语言-动作(VLA)大模型Helix,展现了其在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上的突破,迅速引发业界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创始人兼CEO Brett Adcock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公布了此次重组细节。三个此前相对独立的团队被集中至新的Helix小组,意在加强技术整合和创新能力。虽然具体人事调整未被披露,但此举展现了Figure致力于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单一模块转为平台化研发体系的发展趋势。通过资源整合,Figure不仅能加速技术迭代,还能提升产品落地速度,有效促进规模化研发与协同合作,为进一步抢占机器人技术制高点奠定基础。
技术层面上,Helix模型堪称Figure与投资方OpenAI“分手”后的重要里程碑。早在今年2月,Brett Adcock就高调宣称公司将推出机器人行业“前所未有”的新技术,而Helix正是这一承诺的具体体现。区别于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方法,Helix通过端到端的视觉-语言-动作融合架构,使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的感知、理解及执行复杂指令的能力。具体到技术亮点,Helix具备以下几大创新:
双系统架构设计:Helix结合了拥有7亿参数的“系统2”与8000万参数的“系统1”,实现高达每秒200次的动作控制频率。这种高速度、高精度的连续动作协调,实现了机器人上半身各关节包括手腕、手指、躯干和头部的精细协同,为机器人操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与效率。
多机器人协作能力:借助共享同一组大脑模型,多台机器人能够实现同步协作和任务分工,有效提升整体执行效率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这不仅推动了群体智能的发展,也为未来在工业制造、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多机器人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预训练适应能力:Helix可以通过视觉和自然语言指令实时映射机器人动作,无需针对具体物体的特训或编程,大幅降低了机器人部署的门槛。这项技术使机器人能够灵活适应家用及商业场景,极大地拓宽了应用前景。
Helix的面世迅速吸引了业内权威机构的高度评价。西南证券机器人行业周报指出,该模型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助于推动行业从研发阶段向实际场景广泛应用的转变。Figure公司演示视频中,Helix驱动的机器人成功完成了任意物体抓取及复杂协作任务,展现出高度智能化和适应性,令业界对机器人“秒懂”人类生活的未来充满期待。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Figure的这一系列动作也揭示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企业正逐步弱化对第三方AI巨头(如OpenAI)的依赖,转向自主研发以掌控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壁垒。另一方面,具身智能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强调机器人不仅要具备视觉和语言能力,更需实现在物理世界的精准动作与协同执行,推动机器人迈向真正的“通用智能”。
当前,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激烈竞争和市场快速扩张期。随着计算力爆发式增长和相关基础设施完善,机器人技术迎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业内普遍认为,随着Helix等模型的快速迭代和大规模应用,人形机器人将在制造、物流、服务及家庭生活等多个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相关产业链和资本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热潮。Figure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突破,不仅展现了其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领域的领导地位,也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整体来看,Figure公司通过此次结构重组和Helix通用机器人控制模型的发布,彰显了其在推动机器人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落地上的决心与实力。Helix模型在端到端具身智能上的突破使得机器人能够更精准理解和执行复杂人类指令,适应多样化应用场景。未来,随着这类创新技术不断成熟,具备高度智能和灵活性的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落地,开启工业与生活用机器人新时代。Figure的这一系列战略和技术举措无疑成为机器人发展历程中的关键里程碑,预示着机器人智能化未来的广阔前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