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正经历深刻变革。AI不仅改变了传统行业的运作模式,也催生了对具有多学科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升级,更是一种跨界创新的机遇,促使教育体系和企业培训模式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小红书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合作便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通过“AI+人文”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为未来社会注入全新活力。

小红书与复旦哲学学院于2025年5月联合成立了“AI人文人才训练营”,这是“AI后训练”理念的具体实践。AI传统训练包括预训练和后训练两个阶段,其中后训练阶段尤为关键,它强调将哲学和人文思维纳入算法设计与模型优化之中,以提升AI系统的情感理解和人性化表达能力。训练营由哲学教师和AI技术专家共同担任导师,团体围绕社会热点、人际关系、艺术审美及生活哲学等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合作。这种多维度的训练体系不仅深化了AI技术的内涵,也极大提升了参与者面对复杂现实场景的适应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展现了技术与人文结合的无限潜力。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也积极构建完善的AI课程体系,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坚实基石。学校在2024-2025学年预计开设百余门涵盖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的AI课程,设计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注重学生跨学科视角的培养。复旦计算机学院邱锡鹏教授带领团队开发的开源大模型MOSS,既体现了学校在AI技术研发中的领先实力,也为课程内容注入了最新行业动态。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指出,未来如果毕业生缺乏对AI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的了解,将陷入就业劣势,这一观点反映了高校对高质量AI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其与产业需求的紧密衔接。

复合型AI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随着AI技术广泛渗透金融、医疗、教育、制造等多个领域,单一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员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多样化要求。根据《2024年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兼具AI技术能力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人才日益成为抢手资源。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改变传统就业结构,“AI+”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招聘热点。多所高校纷纷增设AI相关专业和跨学科课程,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强化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小红书举办的REDtech青年技术沙龙和人工智能应用研修班,已经成为技术青年拓展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动AI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应用。

AI教育的发展远不止于技术层面,更涉及文化与伦理的深度融合。小红书与复旦哲学学院的合作,不仅致力于技术训练,更强调对AI社会责任、伦理问题及美学价值的反思。训练营通过哲学教师和AI专家共同引导的跨界项目,鼓励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架,深入理解AI技术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和潜在风险。这样的教育理念拓宽了人才视野,赋予未来AI系统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文化包容力,助力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融合人文精神与技术力量的教育路径,将成为实现AI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关键。

综上所述,AI的快速演进正带来对复合型人才的前所未有的需求,而通过跨学科的教育与培训,技术与人文的深度结合已成为培养未来AI人才的重要趋势。小红书与复旦哲学学院携手打造的“AI人文人才训练营”以及复旦大学庞大的AI课程体系,不仅推动了AI智能水平的提升,也为青年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在未来,具备多元知识结构和人文关怀精神的AI复合型人才,将成为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AI+人文”的融合,无疑是引领科技与文明共生,迈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