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成为引领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随着全球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加速,制造业和多行业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北京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出台了一系列系统性政策和行动计划,力图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级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这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北京市针对智能制造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2024年至2025年间发布的《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强调,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该方案从构建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支持智能工厂及柔性生产线建设入手,通过多维度提升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切实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针对包含AI PC、AI手机、智能机器人等在内的智能产品,政策鼓励企业建立中试平台和柔性产线,并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最高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这类举措有效降低了智能制造企业的转型门槛,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
另一方面,北京市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教育、医疗、文化及交通等五大重点领域的突破,体现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整体思路。依托北京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实力,该计划推动大模型技术与行业应用的创新融合,强调将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在大模型和通用人工智能方向,北京市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这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产业应用为驱动的发展模式,有效培育了良性创新生态,促进AI技术在多领域的深入应用,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不仅限于传统制造业,人工智能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也取得显著进展。例如,《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通过引入AI优化新材料的设计与生产流程,推动材料研发的范式创新,实现前沿科技与产业的有机融合。中关村科技园区则通过相关支持政策,强化了创新资源的协同共享,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巩固北京作为全国创新高地的领先地位。此外,北京还积极推动AI金融服务创新,支持金融机构打造基于“AI智造”的金融产品,促进资金向智能制造及相关创新领域更有效配置,缓解制造业转型的融资难题,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整体来看,北京市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政策组合拳,构建了涵盖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与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体系。这种系统布局不仅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平台保障,更实现了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关键突破。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2024年至2025年将成为北京市新型工业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首都的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赋能的新型工业化不仅是技术提升的体现,更是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的重要机遇。北京市将持续围绕AI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开放包容且市场导向的创新体系,发挥首都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北京凭借其强大的技术积累和政策支持,正稳步走在世界科技前沿,谱写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新篇章。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提升了北京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彰显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澎湃动力与广阔前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