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5G通讯和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碳化硅(SiC)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正逐渐成为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的焦点。其出色的物理特性,如高开关速度、高耐压能力以及出色的高温稳定性,使得SiC器件在电力电子领域逐渐替代传统硅(Si)器件,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等关键应用中需求急剧增长。然而,SiC产业链的迅速扩张背后,也伴随着技术升级的压力、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及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

全球SiC市场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根据Yole Group的预测,全球SiC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近60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6.7%。这种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对高效动力系统的强劲需求。相比硅基功率器件,SiC器件不仅体积更小、能耗更低,还能显著提升续航里程与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从而推动电动车性能的提升和普及。然而,行业的快速扩张并未完全带来利润的丰收。以全球领先的SiC企业Wolfspeed为例,尽管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但近期其因债务负担加重而陷入裁员及破产传闻,股价累计跌幅超过70%。这暴露出产业链正在面对产能过剩、市场需求波动和全球竞争激烈的“三重压力”。美国、欧洲等地区的企业通过扩大产能和战略并购积极应对,如英飞凌在马来西亚投产8英寸晶圆厂,博世收购关键SiC资产,意图借此巩固其市场地位。

技术层面,SiC产业正经历关键的设备和工艺升级。当前,SiC晶圆正从6英寸向8英寸尺寸转型,成为提升产能和降低制造成本的重中之重。6英寸晶圆的产能几近饱和,价格大幅回落,进一步压缩制造商利润空间。相较之下,8英寸晶圆预计能将SiC芯片产量提升约90%,并促进供应链效率优化以及形成新的技术壁垒。上下游厂商也在不断加速突破,涵盖外延生长技术、晶圆制备工艺及功率器件的封装创新,提升产品性能与可靠性。随着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及电网装备对高效功率器件的需求日益增长,SiC功率器件的应用覆盖面持续拓宽,实现电动轻量化和系统高效化目标。中国企业借助国家政策扶持和资本注入,研发实力日益增强,未来有望在全球SiC市场占据更大份额,成为重要竞争力量。

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同样引人关注。当前SiC市场表现出明显的“冰火两重天”特征:新能源汽车需求波动导致短期增长放缓,使得部分企业陷入价格战和订单争夺的激烈局面;与此同时,资本与技术的双重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加剧了行业洗牌。据统计,2013年至2024年期间,SiC产业的融资活动显著活跃,单笔融资规模曾高达135亿元人民币。充裕的资金推动企业扩大产能、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政策也在影响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尤其中美在SiC产品领域的关税调整,导致竞争格局和出口路线发生变化,促使企业寻求更灵活多元的市场战略。

尽管当前产能过剩、需求调整带来一定的利润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也是SiC产业由高速量变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预计到2028年,全球SiC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突破91亿美元,未来五年依然具备巨大的增长潜力。未来,随着汽车电动化和绿色能源政策的深化推进,以及国际技术标准日趋统一,SiC产业链有望迎来新的飞跃,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产业洗牌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那些能够实现技术创新突破、有效控制成本并灵活应对全球市场变化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中获得领先优势和长远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