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进步为信息安全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严峻挑战。随着量子计算能力的持续增强,传统加密体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安全防护的鸿沟愈发显现。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据安全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新风险。2025年发布的Thales数据威胁报告全面剖析了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双重技术浪潮下的信息安全隐患,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预示着信息安全正迎来一场跨时代的革新与洗牌。

量子计算冲击传统加密体系,揭示“Q-Day”危机

量子计算的出现为破解传统加密算法打开了潘多拉盒。据Thales报告披露,配备约5000量子位(qubit)的量子计算机已成功破解了50位RSA加密,这一事实标志着量子计算机破解现实加密算法的脚步正在加速。业内将此视为“Q-Day”的序幕——即量子计算能力达到足以摧毁当前多数加密安全防线的临界点。调查显示,约63%的受访企业对量子时代下传统加密方法的安全威胁深表担忧。特别是在政府、金融、能源以及医疗等关键行业,量子计算带来的潜在数据泄露风险可能引发国家安全乃至全球范围的震荡。英国政府正积极响应这一挑战,制定“量子赋能经济”战略,试图在发挥量子技术优势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

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催生多维安全风险

与量子计算的威胁并行,人工智能的高速迭代和广泛普及同样对信息安全构成挑战。报告指出,近70%的企业认为AI生态系统的迅猛扩张带来了多样化且快速演变的安全风险,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引发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生成式AI技术在提升数据处理和内容生成能力的同时,也可能被恶意利用于数据篡改、伪造信息、传播误导性内容等,严重影响企业数据的完整性与可信度。当前的安全保障措施往往难以覆盖这些快速变化的AI威胁,企业亟需重新审视安全治理体系,加强数据治理、模型审计和异常监控能力。此外,量子计算与AI技术的交汇进一步放大了安全挑战,例如,量子辅助的AI算法或将加快密码破解速度,形成新的攻击路径,给安全防线带来更大压力。

多管齐下构建量子与AI安全防护体系

面对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共存的威胁格局,企业和组织需要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对策。首先,部署后量子密码学技术成为防范“Q-Day”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后量子密码学指采用具备抗量子计算攻击能力的新型加密算法,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自2016年以来主导推动这一标准的制定,旨在替代传统密码体系,为未来量子时代的安全提供保障。其次,构建量子安全架构具有重要意义,这涵盖高速加密设备与量子安全套件的应用,能够在实际业务场景中有效抵御量子攻击风险。第三,针对人工智能的安全议题,企业需完善AI系统的监控与响应机制,强化数据治理及模型审计,阻止内外部的恶意滥用行为。同时,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与多层次防护体系建设,提升整体组织的安全韧性。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组织已将量子与AI风险纳入未来安全战略核心,推动供应商加快技术储备和创新步伐,以适应这一新兴安全格局。

不仅如此,技术和企业层面的对策还需得到行业和政府的联动支持。报告建议推动统一安全标准和法规的制定,支持加密技术升级换代与安全生态系统的完善。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已启动相关政策布局,鼓励跨界合作,共同应对量子计算时代的安全挑战。量子技术带来的不仅是威胁,更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风险管理思路。企业只有构建前瞻性强、适应性高的安全体系,才能在这场技术加速演进带来的信息安全变革中占据主动,化危为机。

总体来看,2025年Thales数据威胁报告深刻揭示了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革新所引发的安全危机。量子计算对传统加密体系的突破能力将传统安全机制推向边缘,生成式AI的发展则使威胁形态更为复杂多变。在这一双重挑战下,企业需加快技术升级和体系重构,同时强化跨界协同与安全意识培养。量子与AI技术的融合既是信息时代的新机遇,也是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拐点,唯有审时度势、主动布局,才能有效防范潜在的巨大安全风暴,守护数字世界的稳健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