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却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导致许多学生难以获得充分的动手实验机会。根据《2025年学校实务科学报告》及相关调研资料显示,课程设置的高要求成为阻碍实践科学教学的最大障碍,这一现状引发了教育界、政策制定者以及专家们的广泛关注,也促使人们深刻反思当前教育体系是否真正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课程需求与时间限制的矛盾是实践教学难以推进的核心问题。根据EngineeringUK于今年5月16日发布的“学校实务科学障碍”调查,44%的受访教师指出,国家课程对教学内容和进度的严格要求,使得实际操作课难以纳入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们面临的时间压力不仅来源于紧凑的教学计划,还因课程安排复杂,实践科学课常常被迫让步于理论讲解和考试准备。与此同时,37%的教师反映由于时间本身的匮乏,即便学校实验设备和材料齐备,排课和教学安排仍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频率和深度。课堂管理问题也不可忽视,约有33%的教师指出,学生行为的多样性增加了实践课程的难度和复杂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实践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常被当做理论课的辅助内容,而非并重开展。

硬件设备和资金短缺进一步限制了实践科学的发展。约27%的教师反映,学校缺乏充足的经费购置必要的实验设备,实验室设施不足以支持多样化的操作活动。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削弱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力。尤其在英国中小学,随着教育预算紧缩,许多学校难以更新或扩充实验室设备,导致学生缺少亲自动手的机会,从而影响其科学理解和兴趣的培养。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及探索精神的培养,但有限的设备让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学生更容易陷入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教学方法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填补实践教学不足的策略,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BBC与皇家学会的报告指出,近年来视频示范和教师演示的比例有所提升,取代了部分亲身实践的机会。数据显示,教师演示率由2016年的47%下降至2023年的32%,视频播放占比相应上升至46%。这种“间接实践”形式虽然在资源匮乏时能够应急,但缺乏亲身体验使学生难以形成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直观感受,也不利于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过多依赖视频和演示使教学变得更加被动,削弱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的热情,阻碍了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针对上述多重问题,专家们提出了诸多建设性对策。首先,课程设计需要保持灵活性,将实践科学纳入核心内容,合理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确保教师拥有充分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其次,加强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至关重要,通过提升教师设计和实施实践课程的能力,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政策层面应加大对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的投入,确保所有学校基本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财政拨款的增加和设备更新的及时跟进,是保障实践科学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更应关注科学教育的公平性,特别是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切实受益于科学探究活动。

英国议会曾提出通过立法促进儿童安全与健康教育,这同样应扩展至科学实践的安全保障和实验环境建设,消除因健康安全顾虑而阻碍实践教学的现象。构建安全、现代化的实验环境,不仅保护学生权益,也为教师减轻负担,从而激发各方积极投身于创新型教学。

总的来看,当前实践科学教学受国家课程繁重、教学时间紧张、设备资源不足及教学形式转变等多重因素影响,发展受限。要实现扭转,必须从课程设计、资金投入、教师培训、教学方法创新及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只有确保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包括能力锻炼与兴趣激发,才能真正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科学人才,助力社会进步与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