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海洋意识教育和海洋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江苏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为特色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创新性地开展了”大手拉小手,共筑海洋梦”海洋主题思政宣讲活动,为青少年海洋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海洋教育的重要性与时代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问题日益凸显。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意识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江苏科技大学开展的这项活动,正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具体实践。通过将高校资源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活动不仅弥补了中小学海洋教育的不足,更将海洋强国理念深植于青少年心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将思政教育与海洋科普有机融合,使青少年在了解海洋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创新形式提升教育效果
活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宣讲活动突破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采用了”大手拉小手”的互动方式。高校师生通过实验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形式,将复杂的海洋科技知识转化为中小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在镇江某中学的活动中,江苏科技大学团队带来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就引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问答交流环节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许多学生提出了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教育效果,让海洋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学科优势转化为教育特色
江苏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专业优势,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内容。宣讲不仅涵盖基础的海洋知识,更展示了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如国产大型邮轮、深海探测装备等。这些内容既展现了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水平,也为青少年树立了科技报国的榜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融入了海洋国防教育内容,帮助青少年理解海洋安全的重要性。这种将专业特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做法,为高校服务社会提供了优秀范例。
社会影响与未来发展
活动开展以来,已取得显著的社会反响。通过紫牛新闻等媒体的报道,活动的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参与学校反馈显示,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海洋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一些学生因此萌发了从事海洋相关职业的理想。展望未来,这类活动有望形成长效机制。江苏科技大学计划扩大合作范围,开发系列化课程,并建立海洋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将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让更多地区的青少年受益。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海洋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为国家培养更多海洋领域后备人才。
从江苏科技大学的实践可以看出,开展青少年海洋教育需要多方协作、创新形式。高校与中小学的联动既发挥了高校的资源优势,又满足了基础教育的需求。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海洋教育,也可为其他领域的科普教育提供借鉴。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相信会有更多青少年加入”共筑海洋梦”的行列,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这一创新实践也启示我们,教育应当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形式创新和资源整合,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新型人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