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的未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正是这一时代浪潮中的典范。这支由青年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团队,16年来扎根河北曲周县,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用科技的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科技赋能: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创新实践

曲周科技小院团队的核心贡献在于将前沿农业技术转化为农民可操作、可获益的生产实践。通过研发和引进37项关键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和小麦玉米精播技术,团队将当地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升至53.5%。这种技术推广并非一刀切,而是基于“一村一策”的精准服务模式。例如,在付庄村,团队聚焦粮食作物绿色高产技术,通过监测水盐动态优化灌溉方案;而在前衙村,则推广高附加值葡萄品种“阳光玫瑰”,帮助农民实现亩均增收超万元。这种因地制宜的技术落地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人才孵化:培养“知农爱农”的新生力量

除了技术推广,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还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团队现有122名成员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90%,充分体现了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通过“零距离”帮扶模式,让700余名研究生深入田间地头,将论文选题与农民需求紧密结合。例如,资环学院硕士生康锐长期驻守付庄村,通过实地监测为当地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前衙小院的佘宗港等成员则通过全天候开放服务,成为村民信赖的“技术顾问”。这种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不仅输出了农业高层次人才,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智力资源。

模式创新:产学研协同的乡村振兴范式

曲周科技小院团队的“1+3+15”集群模式,开创了产学研协同服务乡村的新范式。从2009年创建首个科技小院至今,团队已建成15个覆盖多个村屯的服务站点,形成技术推广、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立体网络。通过4000余场农业科普培训,团队累计服务农民20余万人次,真正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打破了传统科研与生产的壁垒:科研人员不再是“空中楼阁”里的观察者,而是与农民同吃同住的参与者;科研成果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论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增产增收。2024年新建的8个小院,进一步扩大了服务的辐射范围,为更多乡村带去科技福音。
曲周科技小院团队的故事,是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他们用16年的坚守证明,青年科技工作者不仅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更能通过技术赋能改变乡村的命运。从技术推广到人才培养,再到模式创新,团队构建的产学研协同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这种“科技小院”模式或许将成为点亮更多乡村未来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