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愈加深入,特别是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一关键环节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围绕“高考AI志愿规划师”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在“靠谱AI”和“优志愿”两家人工智能大模型厂商间掀起了激烈争议。这场争论不仅引发了众多考生及家长的关注,也暴露出当前教育AI产品在诚信与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折射出行业发展面临的复杂局势和挑战。
每年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面临着如何科学、高效地填报志愿的巨大难题。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AI志愿规划师被寄予厚望,旨在通过精准匹配考生个体情况和院校及专业信息,优化志愿填报方案,提升录取成功率。作为早期大模型教育产品的代表,靠谱AI和优志愿均先后推出自誉为行业领先的升学规划工具。然而,随着2025年高考季的临近,双方在宣传身份上展开了激烈的口水战,围绕“首个通过工信部备案的升学规划大模型”和“国内首发AI大模型”等宣传语相互指责。5月14日,靠谱AI发布官方声明,指出优志愿自2025年4月28日起在多个官方渠道发布的相关宣传涉嫌虚假宣传,直接引发了市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虚假宣传问题的核心在于,优志愿在未能提供权威认证的情况下,声称自己是行业首个工信部备案的大模型,涉嫌夸大事实,误导消费者。靠谱AI不仅要求优志愿立即停止相关不实宣传,撤除虚假信息,还需公开澄清事实以恢复市场秩序。此类营销手段的负面影响多维显现:短期内虽能快速提升品牌关注度和市场份额,但长远看,则严重损害了整个教育AI行业的公信力和消费者对技术的信任。这对于靠AI工具辅助填报志愿的考生及其家庭来说尤为关键,若基于不实信息做出决策,可能导致选校选专业不科学、不个性化,进而影响升学结果甚至引发巨大资源浪费。
行业内专家还指出,目前教育领域尤其是大模型应用缺乏统一的第三方评价标准和数据披露机制,消费者难以区分不同产品的优劣。厂商在此背景下的话语权被放大,更加容易形成市场信息泡沫,增加行业信任危机。此事件的曝光,也提醒市场需要加快建立权威的评测体系和信息透明机制,防止虚假宣传泛滥,落实公平竞争原则。
尽管存在争议和行业乱象,AI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价值依然不可忽视。一方面,AI可以快速整合大量院校录取数据、历年分数线、考生成绩以及专业发展趋势等多渠道信息,帮助考生科学地评估各种填报方案。另一方面,基于大模型的语言理解和智能推荐算法,AI能根据考生兴趣、特长及职业规划,提供个性化的志愿定制和优化方案,提升决策精准度。此外,优秀的AI工具还大幅提升信息获取效率,缓解考生和家长的压力,使志愿填报过程更加理性和清晰,减少盲目选择的风险。
要真正释放AI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的潜能,规范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应规范厂商的宣传行为,防止夸大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保障消费者权益。其次,建立权威的第三方评测体系和推动数据共享,增强行业透明度和公信力,让考生和家庭更有依据选择合适的产品。再者,需加大对考生和家长的教育引导,科学诠释AI工具的作用和局限,避免盲目信任造成误判。只有工业、监管、教育及技术多方协力,才能形成公平、可信且真正惠及考生的AI升学生态系统。
从“靠谱AI”与“优志愿”的争议中,不难看出当前教育AI产品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行业规范建设的紧迫性。虚假宣传不仅损害企业自身声誉,也威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AI技术在辅助高考志愿填报方面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仍为教育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推进动力。未来,唯有通过规范与创新并重,打造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更好地守护考生利益,推动教育升学服务迈向更加科学、高效和个性化的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