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商业运营到医疗健康,再到教育和人道主义援助,AI 都展现出强大的变革潜力。作为全球性的组织,联合国也积极拥抱这一趋势,探索 AI 在解决诸如难民问题等全球性挑战中的应用。尤其在难民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正尝试利用 AI 技术,力求提升公众对难民困境的理解和关注,并寻求更有效的援助方式。工信部也将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国际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这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视。
首先,AI 在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联合国大学政策研究中心(UNU-CPR)等机构设计了由 AI 驱动的虚拟角色,旨在通过模拟难民经历,从而教育公众了解难民问题。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 AI 技术创造更具沉浸感和情感连接的体验,打破刻板印象,激发同理心,并最终促进对难民的更多支持。通过 AI 塑造的虚拟人物,公众可以“亲身”感受到难民所经历的困境,从而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沉浸式体验有助于克服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局限性,更有效地传递难民的真实故事,并增强公众的关注度。联合国难民署(UNHCR)早在 2018 年就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叙利亚少年 Mohammed 重建家乡阿勒颇的梦想,并将其项目在国际艺术节展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项目不仅为 Mohammed 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和重建希望的平台,也让更多人了解叙利亚难民的处境。
其次,AI 在提升难民援助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除了提升公众认知,AI 在难民援助的实际应用方面也展现出潜力。联合国系统内的学习平台强调了学习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效率的重要性,而 AI 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培训,从而提升其在难民援助工作中的专业能力。这意味着 AI 可以帮助联合国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难民的文化背景、应对方法,以及其他关键信息,从而更有效地提供帮助。例如,AI 可以用于分析大量数据,以识别最需要帮助的难民,并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定制援助方案。AI 还可以用于优化物资分发,协调救援行动,以及预测难民流动趋势,从而帮助联合国机构更有效地应对紧急情况。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AI 在人道主义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伦理和实践上的挑战。虽然 AI 技术潜力巨大,但其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实践上的担忧。首先,虚拟形象的真实性与代表性问题不容忽视。AI 模型的数据来源和算法设计,可能会导致对难民经历的简化和扭曲,从而加剧偏见而非消除偏见。例如,AI 生成的虚拟人物可能会受到数据集中偏见的影响,从而无法准确地反映所有难民群体的真实经历。其次,过度依赖虚拟体验可能会削弱人们对真实难民困境的关注,甚至产生一种“情感疲劳”,降低实际的援助意愿。公众可能会认为 AI 模拟的体验已经足以让他们理解难民的困境,从而减少了对实际援助的需求。正如联合国相关机构推出的 AI 难民虚拟人物所引发的讨论,如何在提升认知的同时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挑战,联合国在推动 AI 应用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确保其符合人权标准,并促进公平和包容。这包括确保 AI 模型的数据来源透明可靠,算法设计公正公平,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让他们了解 AI 的局限性,并认识到实际援助的重要性。联合国《对妇女暴力宣言》和《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利宪章》等文件,都强调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确保不会侵犯这些权利。联合国在教育领域也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受教育权特别报告员法里达·沙希德从人权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此外,联合国系统内相互承认原则的执行情况审查,也体现了对人工智能应用规范化的重视。
总而言之,联合国利用 AI 技术应对难民问题,是一项充满希望但也充满挑战的尝试。AI 在提升公众认知、促进人道主义援助,以及提升援助工作效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在推进 AI 应用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确保其符合人权标准,并促进公平和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 AI 的潜力,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并为难民带来更多希望。值得强调的是,AI 的发展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息息相关,未来城市规划强调绿色创新和碳中和,这同样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联合国通过《未来契约》及附件《全球数字契约》与《后代宣言》,旨在加速落实 2030 议程,而 AI 作为关键技术,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AI 的发展也可能加剧国家间的差距,因此,联合国在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公平性和包容性,确保所有国家都能从中受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