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其中,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出现,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它强大的文本生成、对话交互能力,使得从撰写文章、代码生成到提供商业建议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颠覆性的可能性。 然而,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挑战,特别是信息安全风险和潜在的商业欺诈问题,这些问题如影随形,警示着我们,在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第一个关键的挑战在于信息源的可靠性。虽然ChatGPT能够生成流畅、连贯的文本,但其本质仍然是基于统计相关性进行预测,它并不真正“理解”所生成内容的真实性。 这种基于概率而非理解的运作模式,导致其在提供商业推荐时,可能引用不可靠甚至过时的信息源。
例如,SEO专家詹姆斯·布罗克班克等人的测试表明,ChatGPT在商业推荐中可能引用已被黑客攻击的网站,或者指向已经失效的过期域名。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会误导用户,为其做出错误的决策,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试想一下,用户根据ChatGPT的推荐访问了被黑客控制的网站,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种信息源可靠性的问题,源于当前人工智能模型在事实核查和价值判断方面的不足。 模型无法区分信息的真伪,也无法判断信息是否符合最新的行业规范。 因此,在使用ChatGPT提供的商业建议时,用户必须格外谨慎,对其推荐的信息进行仔细核实,避免盲目信任。
其次,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 ChatGPT的运作需要收集大量用户数据,而这些数据一旦泄露,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用户在使用ChatGPT时,输入的问题和对话内容会被传输到服务器进行处理,例如OpenAI,这增加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大模型治理蓝皮报告》就曾指出,用户的数据可能流向美国,加剧了数据安全隐患。 事实上,已经出现过用户敏感信息泄露的案例,这引发了企业对使用ChatGPT的担忧。 为了规避风险,多家公司和机构,如摩根大通、高盛集团和花旗集团,已经禁止员工在工作中使用ChatGPT。 三星也发布内部公告,提醒员工谨慎使用ChatGPT或类似的AI工具,以防止公司机密信息泄露。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因为数据泄露不仅可能导致商业机密外泄,还可能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甚至被用于诈骗活动。 因此,在推广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数据安全的保护,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
最后,我们需要警惕的是,ChatGPT的普及也为欺诈行为提供了新的温床。随着ChatGPT的火爆,各种以“ChatGPT”命名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虚假产品和诈骗陷阱。
网络犯罪分子利用ChatGPT的文本生成能力,制作钓鱼邮件、虚假信息,诱骗用户泄露个人信息或进行资金交易,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伪装成ChatGPT的技术支持人员,通过发送虚假邮件,诱骗用户点击链接或提供个人账户信息。 此外,ChatGPT的推广也催生了大量的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其中一些以收费、卖课等手段欺骗用户。 欧洲数据保护委员会成员Alexander Hanff质疑ChatGPT从具有禁止第三方爬取数据条款的网站收集数据,这表明人工智能的滥用还可能违反数据保护法规,加剧潜在的法律风险。 面对这些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防范潜在的风险。 例如,欧盟已经出台了相关法规,要求生成式人工智能必须披露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帮助区分深度假图像和真实图像,并确保防范非法内容。
归根结底,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可持续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需要从技术、法律、伦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我们需要持续改进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其事实核查能力和可靠性,同时加强对AI算法的监管,确保其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完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数据泄露和滥用的惩罚力度。 加强公众的AI安全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发展,为社会带来真正的福祉,而不是制造新的危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