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人工智能,尤其是大型模型(大模型)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社会和经济。作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之一,上海正加速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枢纽,其在大型模型备案和应用落地方面的显著进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未来科技图景。
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既得益于国家战略的支持,也离不开自身优越的产业基础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一个关键的里程碑是,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备案82款大模型。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布局和强大实力,更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渗透到各行各业,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上海积极推进“模塑申城”工程,聚焦“5+6”重点领域,构建了涵盖制造、金融、医疗、教育等关键行业的垂类大模型生态。这些模型并非泛用型,而是针对特定行业需求进行深度优化,旨在解决行业痛点,提升效率和创新能力。例如,“伏羲”气象大模型,通过模拟大气运动规律,提升了天气预报的精准度,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撑;“启明星”蛋白质设计模型,则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为攻克人类健康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种行业深耕的策略,使得上海的大模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上海在资金和产业生态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布局。市政府通过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和市级人工智能母基金,构建了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全周期融资支持体系,为大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上海积极打造产业载体,徐汇“模速空间”和浦东“模力社区”等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为AI企业提供了办公空间、技术交流平台和合作机会,加速了创新成果的转化。这些产业载体的建设,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的集聚,形成了良性的产业生态循环。这种生态系统的构建,极大地提升了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再次,上海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注重规范化管理和风险防范。上海市委网信办指导平台清理违规AI内容,对未履行备案或登记程序且存在风险的应用进行了约谈和处罚。这种规范化管理,旨在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防范潜在风险,保障用户权益。在全国范围内大模型备案总数已达433款的背景下,上海82款的备案数量,体现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和规范化管理水平。这种监管的力度与深度,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随着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临近,上海将进一步展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预计届时将有百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新品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国人工智能的创新实力。上海通过举办此类国际性会议,吸引全球顶尖的AI人才和企业,提升上海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国际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推动上海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发展。
上海在大模型的发展上展现出强大的决心和行动力。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产业生态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上海正逐步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未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上海有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