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机器人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长期以来,机器人主要依赖视觉和听觉等感知方式,在复杂环境下的精细操作中,触觉的缺失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随着对更智能、更具适应性的机器人需求日益增长,触觉传感技术正日益显现其战略价值,并逐渐成为机器人领域的核心突破口,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

多模态触觉传感技术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并非偶然,而是与多个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在消费电子领域,智能穿戴设备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了对更逼真、更沉浸式触觉反馈的迫切需求。试想一下,未来我们可以在虚拟现实游戏中真实地感受到物体表面的纹理,甚至模拟出与虚拟角色的互动触感,这将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在医疗健康领域,假肢和手术机器人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精确的触觉感知是它们模拟人类手部功能、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的关键。医生可以通过手术机器人远程操控,并借助触觉反馈系统,精确地感知组织器官的硬度和弹性,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工业自动化领域同样受益于触觉传感技术。灵巧手和智能检测设备需要能够识别物体的形状、硬度和表面纹理,才能实现更高效、更可靠的生产过程。例如,在精密制造领域,触觉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人精准地抓取易碎的电子元件,避免因力度过大造成的损坏。而新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更是对触觉传感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使人形机器人更好地适应复杂的人类环境,并与人类进行自然的互动,就必须赋予它们与人类相似的触觉感知能力。这意味着,机器人需要能够分辨不同的材料、感知温度变化、并对外界刺激做出恰当的反应。

面对这一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众多触觉传感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其中,成立于2024年底的“模量科技”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家公司专注于多模态多维力触觉传感技术及触觉模型研发与应用,在短时间内便完成了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其技术实力和发展前景的认可。这笔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以及团队建设,旨在推动多模态触觉传感器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模量科技的愿景是构建一个更智能、更灵敏的机器人触觉系统,使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世界。与此同时,“千觉机器人”也获得了戈壁创投、小苗朗程、元禾原点以及高瓴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的多轮投资,累计金额数千万元。千觉机器人的产品线涵盖了高分辨率多模态触觉传感器、触觉感知与控制智能化模组等,致力于突破机器人灵巧操作的技术障碍。这些融资事件表明,资本市场对触觉传感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并愿意投入重金支持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除了触觉传感器的研发之外,将触觉技术与具身智能相结合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赛博格机器人”在2025机器人产业大会上斩获双奖,其核心技术之一便是将“博脑”端到端VLA2.0具身智能大模型深度融合多模态感知体系,通过生成式AI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实时决策。这意味着,机器人不仅能够感知触觉信息,还能够像人类一样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并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此外,地平线机器人的征程系列高性能SoC芯片也支持多模态感知与SLAM算法,为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感知能力。这些案例表明,多模态触觉感知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为机器人带来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一些企业也开始探索利用多模态触觉传感器构建“智能感知云平台”,通过实时捕捉物理交互数据并结合AI模型实现设备的自适应调控,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这意味着,未来的机器人将能够通过云平台共享触觉感知数据,从而实现群体智能和协同工作。

多模态触觉传感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应用前景可谓一片光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不断降低,触觉传感器将在消费电子、医疗健康、工业自动化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并最终实现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机器人时代。资本的持续投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将加速触觉传感技术的发展,并为机器人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机器人将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世界、理解环境、并与人类进行自然互动的智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