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数字经济引擎正在全速运转,而推动这引擎的燃料,正是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信业”)毫不吝啬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近日,上海重磅发布17条新政,犹如一股强劲东风,吹拂着软信产业的创新沃土,预示着一场新的产业腾飞即将到来。这不仅是上海对数字经济战略的坚定承诺,更是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力拔头筹的雄心壮志的体现。

这17条新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建在上海自2023年以来,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系统性布局的基础之上。《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已经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此次软信业新政,则是对这一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旨在打造一个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这些政策工具箱中,既有普惠性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也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计划,全方位地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针对优质人工智能项目的资金补助政策。政府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高达30%,甚至50%的资金补助。这对于那些致力于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剂,能够极大地缓解研发资金压力,加速创新进程。试想一下,一家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初创公司,如果能够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就可以更快地完成模型的训练和优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精准的政策扶持,不仅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也能够引导资源向最具潜力的领域集中,从而实现产业的整体升级。

然而,仅仅依靠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上海软信业的腾飞,还需要强大的内生动力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上海软信业营收总规模已超过6900亿元,同比增长20.4%,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这充分说明,上海在数字经济领域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基础。为了保持这一增长势头,上海一方面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扶持力度,例如,通过推动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旨在营造通用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加快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发布了《上海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清单(2023)》,以引导行业资源聚焦,形成一批具有典型性、创新性、引领性的示范应用场景。这些举措,旨在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提升城市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放眼全国,北京怀柔科学城也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这表明全国范围内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上海在这一竞争格局中,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有望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未来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竞争,更是产业链和生态系统的竞争。上海正在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落户,通过建立梯度式企业奖补机制,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方案。同时,上海还积极推进自贸区高水平开放,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这些举措,旨在打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创新生态,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和企业汇聚于此,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上海的软信业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未来,上海将继续加强AI创新体系的系统化部署,统筹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打造大模型场景化落地标杆示范,完善大模型行业应用服务生态。这些举措,不仅将推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字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上海,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实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