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命名,尤其是更名,就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实践。从古希腊至今,古代和现代地名之间存在差异,再到土耳其坚持使用伊斯坦布尔和伊兹密尔来取代君士坦丁堡和士麦那,都清晰地表明,通过地名来定义一个地方的权力,始终与政治和文化控制紧密相连。这绝非仅仅是语义上的游戏,而是一种对身份的根本主张,对历史的重新书写,以及对权威的展示。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掀起一股地理更名浪潮,从美国到加拿大,甚至远至印度,都充分展现了这一历久弥新的现象。

更名背后的动机多种多样,且通常十分复杂。有时,这仅仅是出于标准化的需求,例如美国地名委员会所负责的工作,旨在确保联邦政府在使用地名时保持一致性。然而,更常见的是,更名是一种有意的政治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将带有德国色彩的食品进行了品牌重塑——柏林甜甜圈变成了基奇纳面包,“弗里茨”香肠也被重新命名为“德文”香肠——这清晰地体现了战时民族主义的情绪。类似地,在新西兰,在法国于太平洋进行核试验期间,法式面包被暂时更名为“奇异果面包”。这些例子都表明,更名可以是一种抗议的形式,一种对敌对势力的象征性否定。

近年来,美国国内也出现了更名浪潮,尤其集中在那些带有问题历史色彩的地点名称上。俄勒冈州、缅因州、蒙大拿州和明尼苏达州已经积极地更改了一些地名,而加利福尼亚州也在考虑一项法案,拟议更改100多个地名。这场运动的驱动力在于希望直面并纠正历史上的不公正现象,特别是那些与南方邦联以及针对美洲原住民的贬义词有关的地名。“Squaw”(印第安妇女)一词从地名中移除,就是对这一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直接回应。美国政府设立的命名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纪念南方邦联的物品的更名事宜,这表明官方已经正式承认了进行变革的必要性。

然而,更名的权力并非总是以普遍接受的正当理由来行使。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曾试图将墨西哥湾更名为“美洲湾”,并恢复麦金利山的原始名称,这些举动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虽然这些行为被标榜为恢复“美国伟大”的象征,但它们被广泛视为缺乏实质性影响的象征性姿态,甚至被认为是试图通过语言控制来塑造现实的手段。杰西卡·温特一针见血地指出,特朗普擅长命名和更名,以此来影响人们的认知。网络上对拟议的墨西哥湾更名事件的反响,充斥着各种表情包和笑话,突显了人们对改变既定身份的集体抵制,表明政府的法令并不一定等同于民众的接受。此外,以名人为地点命名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华盛顿州阿伯丁市正在重新考虑以科特·柯本的名字命名一座桥梁的案例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场争论不仅仅局限于美国,加拿大也在努力应对殖民地命名实践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直面历史的必要性。在印度,街道名称的过度使用往往优先考虑象征性姿态,而忽略了实际考虑,这揭示了一种类似的、由政治驱动的更名模式。核心问题不仅仅是更改名称,而是谁掌握着更改名称的权力,以及驱动这一决定的潜在动机。一种更公平的选择是采取参与式的方式,允许公众有意义地参与更名过程。

最终,正在进行的更名趋势反映了社会对历史和身份的更广泛反思。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过程,涵盖了政治控制、文化敏感性以及语言的持久力量等问题。虽然更名可以成为承认过去错误和促进包容性的有力工具,但它也存在抹去历史或强加特定叙事的风险。关键在于认识到,名称并非中立的;它们蕴含着意义,承载着过去的重量。随着美国和其他国家继续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深思熟虑且具有包容性的方法,优先考虑社区参与和历史准确性,对于确保更名能够真正成为迈向更公正和公平未来的重要一步至关重要。更名行为应该超越简单的名称替换,深入挖掘历史背景,理解文化内涵,并充分尊重相关社群的意见,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新的矛盾和误解,真正实现通过更名来弥合历史裂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未来,科技的进步也可能为更名过程带来新的机遇,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历史文献的分析和地名来源的考证,从而为更名决策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依据。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用于模拟更名后的场景,让社区成员更直观地感受到更名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更名讨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