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金融服务业首当其冲,成为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然而,在AI技术带来效率提升和业务拓展的同时,其潜在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如何在拥抱AI的红利与规避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已成为各国政府、监管机构和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近期,美国围绕“One Big Beautiful Bill”法案中关于暂停各州对AI监管十年提案的争议,正是一场关于创新、监管与风险博弈的缩影,其中保险行业的强烈反对尤为引人注目。

一方面,金融机构对AI技术的应用正呈现加速趋势。EY发布的《2025年全球金融服务监管展望》清晰地描绘了这一趋势,并警示着伴随而来的风险。算法偏见、数据安全问题、模型漂移以及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都可能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消费者的权益构成威胁。因此,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确保AI在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另一方面,以亚马逊、谷歌、微软和Meta为代表的硅谷科技巨头,试图通过推动“One Big Beautiful Bill”中暂停州级AI监管的条款,为AI技术的快速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他们认为,过早或过于严格的监管可能会扼杀创新,阻碍AI技术的进步,不利于美国在全球AI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联邦政府在AI监管政策上的倾向性,即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AI的监管,全力支持AI技术的发展。

然而,这种看似“大而美”的愿景,却遭到了包括保险行业在内的强烈反对。美国保险业担心,十年暂停州级监管将导致监管真空,危及消费者权益,并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风险。全国专业保险代理人协会(PIA)等组织强烈敦促参议院取消这一条款,或明确将保险行业的AI州级监管排除在外,理由是该行业已经受到适当的州级监管,足以应对现阶段的挑战。这种反对并非孤立事件,甚至连特朗普的盟友葛林也公开表达了对该提案中剥夺各州监管AI权力的条款的不满,预示着这场关于AI监管的博弈远未结束。

事实上,州级别的立法活动在AI监管领域一直较为活跃。自2020年以来,特别是2023年和2024年,部分州级人工智能立法已经陆续落地生效。这些地方性的法规更加贴近当地的实际情况,能够更精准地应对特定行业的AI风险。相比之下,联邦层面的监管进展相对缓慢,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AI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此同时,国际上对AI监管的探索也在不断推进。欧盟(EU)在AI监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积极主动的举措为全球树立了标杆,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合乎伦理和责任的标准。欧盟AI法案即将生效,并且拒绝给予企业“宽限期”,这意味着科技巨头们必须尽快合规。中国银行业协会也早在2022年就发布了《人工智能模型风险管理指引》,对AI模型风险进行了规范。这些国际经验表明,有效的AI监管需要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不能一味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潜在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的提案在“大而美”法案中被提出时,曾计划暂停各州AI监管长达十年,但最终在压力下缩短至五年。然而,最终参议院以压倒性的99:1票数否决了特朗普提出的AI监管禁令,显示出美国国会对限制州级AI立法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尽管如此,科技行业预计仍将在未来的联邦科技政策努力中继续推动限制州级AI立法,这表明这场关于AI监管的博弈将会长期持续,并可能演变成一场关于联邦权力与州权、科技创新与消费者权益、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复杂角力。科技行业、保险行业、各州政府以及联邦机构将在不断地对话、协商和妥协中,逐步构建起一套更加完善和合理的AI监管体系。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鼓励技术创新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稳定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前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美国围绕“大而美”法案的AI监管争议,以及欧盟AI法案的推进,都表明全球对AI监管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未来,AI监管将朝着更加完善和规范的方向发展,以确保AI技术能够安全、可靠、负责任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对于保险行业而言,积极参与到这场关于AI监管的讨论中,提出自身的诉求和建议,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监管环境,最终惠及广大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