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过半,高考的喧嚣还未完全散去,围绕着1335万考生的志愿填报“战役”已经落下帷幕。与往年不同,人工智能(AI)在今年的志愿填报过程中扮演了前所未有的角色,从夸克、百度、知乎等互联网巨头,到豆包、DeepSeek、ChatGPT等新兴AI企业,纷纷推出AI志愿填报工具,希望在这片流量沃土上分一杯羹。然而,这场看似热闹的“AI赶考”大战,也暴露出中小AI企业在与大厂竞争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们似乎先天就缺少参与“高考”的资格。

高考志愿填报的特殊性,犹如一个巨大的训练场,为AI大模型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宝贵数据。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使用数据,对于提升大模型理解复杂任务的能力、更好地适配各个地域的规则、以及精准识别用户偏好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些数据能够直接反哺模型的训练,使其更加智能和实用。换句话说,每一次志愿填报,都是一次对AI模型的“实战”演练,拥有庞大用户基数和雄厚资金实力的互联网巨头,无疑在这场“实战”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数据是AI的燃料,没有足够的数据,模型就无法成长。正如36氪报道所揭示的,截至2025年2月底,国内AI原生APP的用户规模已达到2.4亿,其中DeepSeek以1.94亿的月活跃用户数遥遥领先,豆包、腾讯元宝紧随其后。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头部AI企业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用户规模来驱动模型训练和优化,而中小AI企业则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用户体量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训练数据上的劣势,进而影响了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AI志愿填报远非简单的技术问题,它更涉及到对教育体系、各个地域的规则、以及高校专业的深刻理解。像张雪峰这样的资深志愿填报导师之所以能够长期占据市场,正是因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深谙高考的各种潜规则和变数。AI虽然能够提供数据分析和信息整合,但在理解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个性化需求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难以完全替代人类的判断和决策。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的,AI依然接管不了“选择”本身,它只能提供参考,而无法做出最终的决定。高考志愿不仅关乎分数,更关乎考生的兴趣、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这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而非仅仅依赖数据分析。因此,AI志愿填报工具更应该被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完全替代人类的决策。中小企业在教育资源和行业经验的积累上,往往无法与大型企业抗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在AI志愿填报领域的发挥。

资本的投入是影响AI企业竞争力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这个烧钱不断的赛道里,中小AI企业显然没有那么厚的家底,尤其是在AI领域,资本的青睐往往集中在头部企业。数据显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虽然近三成企业获得过投资,但被“连投”的仅占获投企业数量的2%,而且获得头部资本投资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中小AI企业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模型训练和技术研发,更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一些企业,比如可之科技,虽然在“双减”等领域获得了融资,但整体而言,AI领域的融资环境仍然相对严峻。这意味着中小AI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人才引进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小AI企业并非毫无机会。在人工智能时代,AI正在加速与各行各业的融合,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们可以通过专注于特定领域、提供个性化服务、或者与高校合作等方式,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例如,一些企业正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通过提供个性化的AI教育服务,或者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发AI志愿填报工具。此外,它们还可以利用自身灵活性和创新性优势,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AI正在深刻地改变高考志愿填报的格局。互联网巨头凭借其用户规模、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在这一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小AI企业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能够找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新,仍然有机会在这一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而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则需要理性看待AI志愿填报工具,将其作为辅助参考,最终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拥抱AI技术的同时,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和陷阱,不能盲目相信AI的推荐,更不能被商家的宣传所误导。毕竟,高考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需要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