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微芯片,特别是那些为人工智能提供算力的芯片,已经成为全球技术竞争的核心焦点。美国为了保持自身的技术领先地位,对中国获取尖端半导体技术采取了一系列日益严厉的限制措施。然而,这些努力并未完全阻止关键芯片的流动,反而将这种流动转入了地下,催生了一个由走私活动和创新规避策略构成的复杂网络,并引发了“既然可以远程访问,为何还要冒走私的风险?”这一深刻的问题。
最初的策略主要集中在直接出口管制上,旨在阻止中国实体采购达到特定性能阈值的高级人工智能芯片。然而,市场对卓越性能的持续需求,以及围绕美国制造芯片日益成熟的软件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非法获取这些芯片的强大动力。中国企业对芯片的渴求,如同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让走私行为有机可乘。
面对这些管制,各方的反应是多方面的。最初,一个黑市应运而生,走私者将禁运芯片通过马来西亚、日本和香港等中间地点进行转运。这个网络由买家、卖家和快递员组成,他们积极绕过拜登政府的限制。例如,新加坡已经调查了将装有美国出口管制半导体的服务器运往马来西亚的事件,这凸显了利用过境国来掩盖最终目的地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更为复杂的方法浮出水面:远程访问。正如 Politico 所提出的,与其冒着走私的复杂性和危险,不如直接远程访问来得方便有效。这种转变凸显了挑战的不断演变,以及对更细致的应对措施的需求。远程访问的出现,无疑给传统的出口管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同病毒绕过防火墙,远程访问绕过了物理屏障,直接触及核心资源。
美国制造的芯片与其国内生产的同类芯片之间的巨大性能差距,进一步加剧了走私的诱惑。尽管中国正在积极投资于自身的芯片开发,但其目前的能力仍然落后,这导致了对外国技术的持续依赖。报告显示,即使是经过修改的芯片版本,例如 A800 和 H800,其性能也接近原始版本,以至于大规模走私行为在其可用期间有所减少,这表明即使是接近等效的产品也无法满足需求。这种需求如同无底洞,即使是替代品也难以填满。
美国政府正在采取日益严格的措施来应对。新的限制旨在让战略竞争对手更难以利用走私和远程访问来规避出口管制。立法者已经提出了诸如《芯片安全法》之类的法案,专门用于解决人工智能芯片走私问题。应对措施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推动这些芯片的更大可追溯性。美国政界人士正在倡导建立机制来追踪英伟达芯片和其他高级半导体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流向,以识别和破坏非法运输。这包括将执法的重点扩大到东南亚和中东国家,这些国家正被用作走私行动的过境点。形势因国家附属实体和个人参与非法芯片获取(包括试图“抢购过剩”库存)的报告而变得更加复杂。这凸显了中国对获取这些技术的战略重要性,即使是通过非常规手段。这个问题不仅限于中国,正如俄罗斯通过类似但独立的渠道寻求关键部件的报告所证明的那样,这表明了一种更广泛的趋势,即各国试图规避出口管制以获取重要技术。
这场不断升级的“芯片战争”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或经济问题;它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控制对高级半导体的访问被认为是维持在人工智能、国防和经济创新等领域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美国通过的《芯片法案》是加强国内芯片生产和减少对潜在脆弱供应链(尤其是台湾)依赖的重要一步。然而,持续的走私和规避努力表明,仅靠立法措施是不够的。有效的执法需要为负责管理出口管制的工业和安全局 (BIS) 增加资源,并更全面地了解那些试图绕过这些法规的人所使用的不断演变的策略。挑战不仅仅在于阻止芯片的流动,而在于解决由性能差距和这些技术的战略重要性所驱动的潜在需求。最终,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将需要结合强大的出口管制、加强执法以及对国内芯片制造业的持续投资,以确保安全且有弹性的供应链。我们需要更智能、更灵活的策略,如同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在这场科技博弈中占据优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