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人工智能(AI)人才榜单正式发布,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它不仅是一份简单的排名表单,更是对过去十年间近十万篇顶尖学术文献进行深度分析后的成果,旨在全面评估全球AI领域最顶尖的一百位精英的贡献和影响力。榜单的结果令人瞩目,华人科学家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不仅证明了他们在AI前沿领域的卓越成就,也预示着全球AI人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各行各业加速拥抱数字化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份榜单的出炉,恰逢全球AI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关键时刻。从北美到欧亚,从老牌强国到新兴经济体,所有国家都积极布局AI领域,希望能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在这个大背景下,对AI人才的争夺显得尤为激烈。领英大数据早在2017年就显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已经超过190万,而且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对AI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这份AI人才榜单的发布,无疑为各个公司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关于AI领域人才特征的宝贵信息和数据,能够帮助他们更准确地锁定和培养所需人才。
榜单中的何恺明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被誉为深度学习革命的关键推动者,他提出的残差学习概念成功解决了神经网络长期存在的“梯度消失”难题,极大地推动了深度学习的发展进程。除了何恺明之外,张祥雨、任少卿、田奇、王云鹤、谢凌曦、王晓刚、石建萍、闫俊杰、曹越、陶大程、刘子纬、贾佳亚、杨明玄、刘威、颜水成等众多知名的华人科学家也都榜上有名,他们在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等重要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张祥雨参与开发的ResNet系列模型,在全球的多个视觉竞赛中屡获佳绩,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本土AI企业DeepSeek没有出现在本次榜单中,但它所选择的本土化人才培养策略,体现了中国AI领域正在崛起的新力量。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Amy Zegart博士的研究表明,DeepSeek通过自主研发和论文发表,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才优势。
这种人才本地化的趋势,也反映了全球AI人才格局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在过去,硅谷长期以来占据着AI人才的中心地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但是,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AI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对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本土人才开始涌现,并悄悄地改变着硅谷主导的旧有格局。目前中国在AI论文发表量方面已经位居全球第二,首都北京更是领跑全球AI城市榜单。此外,AIRankings人工智能竞争力报告也显示,中国高校在AI领域的研究排名正在不断提升,甚至一些非“双一流”高校也通过聚焦前沿领域和创新科研模式,在AI领域逐渐崭露头角。这些都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AI人才的重要摇篮。
与此同时,大型科技公司也在积极参与AI人才的争夺战。谷歌凭借其在大型语言模型(LLM)开发人才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生成式AI领域的领导地位。英伟达则通过持续吸引顶尖的硬件工程师,保持了其在AI芯片领域的创新优势。与此同时,大型制药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合作或者收购的方式,来快速获取AI药物研发领域的专业能力。这种多元化的竞争态势,进一步推动了AI人才市场的繁荣和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AI领域的人才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随着AI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对AI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因此,各国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AI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生态系统,才能在未来的AI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人科学家在全球AI领域的影响力将会持续增强,中国AI新势力也将不断崛起,共同推动全球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