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危机日益严峻,催生了一系列旨在缓解其影响的创新技术,尽管这些技术往往未经充分验证。其中,海洋碳捕获技术正日益受到关注,吸引了投资,同时也面临着严格的审查。《华盛顿邮报》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诸如 Gigablue 和 Running Tide 等公司及其在碳信用交易方面的举措,引发了一场关于利用海洋天然碳汇能力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潜在风险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在于,这些新兴技术是否代表着一条真正实现碳移除的途径,或者仅仅是一种利用迫切需要的气候解决方案的“漂绿”行为。

海洋碳捕获:机遇与挑战并存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毋庸置疑。它目前吸收了大约 30% 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和 90% 的由此产生的多余热量。正是这种固有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对增强这一过程的方法的探索。例如,Planetary Technologies 正在试验将氧化镁引入海洋,以提高其碳吸收率。同样,Running Tide 已经交付了他们声称的首批开放海洋碳移除信用额度,这些信用额度已预售给 Shopify。这些举措虽然充满希望,但也充满了挑战。

Gigablue 是一家成立仅三年的初创公司,是这一新兴领域的关键参与者。该公司宣布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售出 20 万个碳信用额度,这是迄今为止海洋碳捕获领域最大的一笔交易。《华盛顿邮报》的文章强调,Gigablue 的方法主要围绕着将专门设计的颗粒释放到海洋中,旨在将碳捕获在海底。这个最初名为“Gigaton”的雄心勃勃的项目,反映了其捕获数十亿吨碳的宏伟目标,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资金投入。然而,一个根本问题仍然存在:这项技术是否真正按预期发挥作用,并且能否在不造成意外生态后果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规模?

碳信用:真实性与监管是关键

对碳信用的使用本身也在审查之中。对企业气候声明的最新分析强调了理解这些信用额度如何被利用、相关术语的含义以及正在做出的声明的总体状况的重要性。自愿碳市场仍然相对较新,缺乏健全的监管和标准化。这为公司提供了对其碳足迹减少做出未经证实的声明的机会,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和投资者。

《华盛顿邮报》的文章中提到,依靠未经证实的技术来产生这些信用额度,引发了对其有效性和自愿碳市场整体诚信的担忧。这些信用额度的出售允许公司抵消自己的排放,但如果潜在的碳移除并非真实可证,那么它将破坏整个系统。碳信用额度的分类,基于其预期用途、框架和状态,对于识别相关风险和确保有效的治理至关重要。

生态风险:审慎评估至关重要

积极干预如此复杂的生态系统的想法本质上是有争议的,特别是考虑到缺乏关于潜在影响的大规模、长期数据。人们的担忧范围从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到改变海洋化学性质,可能会产生无法预见和不利的影响。辩论的焦点不在于海洋是否 *能够* 吸收更多的碳,而在于我们是否 *应该* 尝试对其进行工程改造以实现这一目标,如果应该,那么在什么条件下以及采取什么保障措施。《华盛顿邮报》的文章强调,海洋作为天然碳汇,我们是否应该尝试人为干预,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对海洋进行碳捕获工程,可能面临着各种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 生态系统破坏: 释放的颗粒或其他物质可能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改变食物链结构。
  • 海洋酸化: 尽管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碳,但某些技术可能会局部加剧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 长期影响未知: 由于缺乏长期数据,我们无法完全了解这些技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 道德问题: 我们是否有权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大规模改变海洋生态系统?

《华盛顿邮报》的文章还提到,与碳捕获相关的美国税收抵免的未来仍然不确定,这为这些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增加了另一层复杂性。

总之,追求基于海洋的碳捕获代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场高风险赌博。虽然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一种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来消除大气中的碳——但风险也同样巨大。目前对未经证实技术的依赖,加上自愿碳市场的复杂性,需要采取谨慎和科学严谨的方法。进一步的研究、强大的监测和透明的报告对于确定这些干预措施是否能够真正兑现其承诺,或者它们是否仅仅是转移对从源头上减少排放这一更根本需求的注意力是必不可少的。海洋吸收碳的能力是一项宝贵的资产,但它不是无限的,对其进行控制需要认真考虑和对环境可持续性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