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扬帆远航:AI创新引领出海“下半场”新浪潮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的浪潮奔涌不息,从最初的电商跨境贸易,到如今数字化服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纵深拓展,展现出多元化和深层次的发展态势。曾经以机会主义驱动的“风口”模式正逐渐让位于更注重长期价值和精细化运营的“引擎”驱动模式。步入2024年末至2025年初,这一趋势愈发显著,跨境服务领域正迎来“下半场”的爆发期,而人工智能(AI)则成为了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出海“下半场”的精细化运营与长期主义

中国企业出海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以往那种简单复制国内模式、依靠流量红利的粗放式增长已经难以为继。现在的出海,需要企业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政策、消费习惯等,并据此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数字化服务商的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不再仅仅是提供工具,而是转变为赋能企业出海的战略合作伙伴,帮助他们制定长期战略、优化运营流程、提升用户体验。这种转变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更需要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短期内的快速扩张并非长久之计,只有秉持长期主义的理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我们可以看到,诸如中企跨境等数字化服务商,也在这种背景下经历了分化,一些企业选择直接出海拓展业务,另一些则专注于为其他企业提供支持,甚至助力其实现IPO,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AI驱动:中国企业出海的新引擎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崛起为中国企业出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截至2024年10月,中国AI企业数量已突破900家,其中超过两百家企业已积极投身海外市场。这充分表明,中国在AI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AI技术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例如教育、娱乐、制造、医疗等等。以教育行业为例,希沃智能平板正通过将消费电子产品与AI技术深度融合,重新定义学习效率和体验,并积极布局全球市场。在娱乐行业,AI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通过降低制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短剧出海创造了新的可能性。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出海并非一片坦途。目前,绝大多数中国AI企业的产品仍集中在应用层面,在底层核心技术的突破方面仍有待加强。同时,例如AI眼镜等新兴领域也存在着炒作的风险,需要企业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正如36氪所指出的,出海下半场的“风口”,就是AI创新。

技术创新与多元化布局:出海的新增长点

除了AI之外,其他技术创新也在不断推动中国企业出海。例如,隼瞻科技专注于面向DSA的RISC-V专用处理器解决方案,为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实现海外拓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智能终端领域,2025年的CES展会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展示在具身智能、AI眼镜和汽车领域的创新产品,与国际领先企业同台竞技。英伟达与丰田的合作,也预示着自动驾驶技术将成为未来出海的重要方向之一。此外,东南亚市场的DTC(Direct-to-Consumer)模式落地时机也备受资本关注,这需要企业对当地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制定精准的品牌定位和营销策略,并从人、货、场三个维度进行立体化布局。

面对挑战,拥抱变革,共创未来

中国企业出海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创新。正如任泽平和吴晓波在对话中指出的,AI下半场,如何破局是关键所在。企业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提升技术实力,并积极拥抱变化。欢聚时代董事长李学凌认为,AI带来的变革将会比移动互联网更加激烈百倍,这意味着未来出海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36氪WAVES新浪潮2025大会汇聚了创投领域的顶尖投资人、新锐企业创始人以及深耕科技、创新、商业的精英,为中国企业出海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可以预见,中国企业出海正在经历着从“风口”驱动到“引擎”驱动的深刻转变,长期主义和技术创新将成为未来成功的关键。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出海提供了强大的新动力,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企业需要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深入了解目标市场,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在全球市场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