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洪流中,一面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社会进步带来无限可能,另一面则是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其中,技术促进的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TF VAWG)正悄然成为全球性的严峻问题,它如同潜伏在数字迷雾中的阴影,威胁着性别平等与人权事业。这种新型的暴力形式突破了传统地域的限制,借由数字工具与平台,以更加隐蔽和广泛的方式对妇女和女童进行伤害、虐待、控制、骚扰和暴力侵害,不仅是对个人尊严的粗暴践踏,也严重阻碍着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
数字空间中涌现的性别暴力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广泛的行为模式,性骚扰无疑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这种骚扰不仅仅局限于不受欢迎的性暗示或带有侵犯性的言语攻击,也可能表现为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女性私密照片或视频,进行人身威胁与人格侮辱。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暴力行为往往与现有权力不平等和社会规范相互交织,更加剧了妇女和女童的脆弱性。在冲突频发的地区,性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在诸如埃博拉疫情等危机情境下,也常伴随着对妇女和女童的性剥削现象,反映出特定环境因素下性别暴力的加剧趋势。全球范围内,高达85%的女性遭受过网络暴力,而在亚太地区,这一比例甚至高达88%,令人震惊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无数女性在虚拟世界中遭受的痛苦与恐惧。
面对这种新型暴力形式的挑战,现有的法律框架和应对机制显得捉襟见肘。传统的法律往往难以有效规制网络空间的复杂行为,也难以追溯和惩罚隐藏在虚拟身份背后的施暴者。因此,如何完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应对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已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要求其咨询委员会对技术促进的性别暴力及其对妇女和女童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推广全球范围内应对性别暴力的良好实践,尤其是那些利用技术手段进行预防和干预的措施。各国政府也应积极行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受害者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维护其隐私和尊严。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刑事化是必要之举,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受害者的人权。然而,简单地套用传统法律框架并不可行,需要制定专门针对网络环境的法律,明确界定各种形式的网络性别暴力行为,并建立有效的举报、调查和惩罚机制。
除了完善法律法规之外,多方协同努力至关重要。联合国妇女署(UN Women)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关键且日益增长的暴力形式,并建立了一个资源库,为政策制定者、从业者和倡导者提供洞察和工具,以打击技术促进的暴力,并创造更安全的在线空间。这包括提供关于如何识别、预防和应对各种形式的网络性别暴力的指导,以及分享最佳实践案例。同时,现有的政策和项目也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并制定新的措施,以应对数字时代性别暴力的挑战。技术在促进妇女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成为了施暴者的新工具,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在线空间对妇女和女童来说是安全的。这意味着需要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加强平台监管,移除有害内容,并提供有效的举报和反馈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本身也可以成为预防、缓解和应对性别暴力的强大工具。例如,一些移动应用程序,如“Safe YOU”,旨在为受害者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提供安全通道联系紧急服务、记录证据或与其他受害者分享经验,从而赋权女性。同时,通过开展快速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危机情境下妇女面临的暴力风险,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在阿美尼亚,针对家庭暴力的干预措施正在实施,以解决国内最普遍的暴力形式,为更多家庭带来希望。此外,人工智能(AI)技术也可被用于识别和移除网络上的仇恨言论和暴力威胁,从而净化网络环境。然而,技术的应用也必须审慎,确保其不会被滥用或侵犯个人隐私。
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够的。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改变必须从根本上入手,改变那些导致性别暴力的不平等权力结构和有害文化规范。性别暴力是权力不平等和根深蒂固的有害文化规范的体现,这些规范为对受害者的暴力行为提供了合法性。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和倡导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性别暴力的认识,改变社会观念,促进性别平等。这包括从小培养性别平等意识,鼓励男性参与到反性别暴力的行动中来,以及挑战那些将女性物化或贬低的文化观念。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尊重、同情和互相理解的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的根源。
技术促进的性别暴力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完善应对机制、利用技术手段、改变社会观念,我们可以为妇女和女童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平等的世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技术既可以成为暴力的工具,也可以成为赋权和保护妇女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研究和行动,才能最终克服这一日益严峻的挑战,并确保所有女性都能在安全、平等和尊严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社会,让技术成为促进性别平等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加剧性别暴力的帮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