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财年NASA预算提案:载人航天与科学研究的博弈
2026财年,特朗普政府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颇具争议的NASA预算提案。这份提案不仅涉及资金的大幅调整,更折射出美国航天战略的根本性转向——从多学科均衡发展转向集中资源突破载人深空探索。这一决策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科学界、政界和公众领域引发了持续震荡。
资金重构:科学项目遭遇”断崖式”削减
预算案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将NASA总经费从248亿美元锐减至188亿美元,降幅达24.2%。地球科学部门首当其冲,11亿美元的预算削减直接冲击了气候建模、极地冰盖监测等关键项目。更令人担忧的是,原计划耗资27亿美元的火星样本返回(MSR)任务被突然叫停,这项已进行到关键阶段的任务本可通过无人探测器带回首批火星岩石样本。政府解释称,这些调整是为了”集中火力”支持载人任务,但NASA前首席科学家艾伦·斯托芬公开批评这是”用手术刀切除航天科学的神经系统”。
载人航天的战略跃进
提案中10亿美元的专项火星任务资金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2028年前建成月球门户空间站,2033年实现载人火星绕飞。支持者援引阿波罗计划的经验,认为这种”旗帜与脚印”式的任务能快速提升国家威望。SpaceX等商业航天公司对此表示欢迎,其CEO马斯克称”这是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的关键一步”。但麻省理工学院的航天政策研究显示,载人任务成本通常是无人任务的50-100倍,而科学产出却未必成正比。更棘手的是,国际合作伙伴对突然变更的议程表现出迟疑,欧空局已暗示可能重新评估月球合作项目。
商业化转型的机遇与隐忧
预算案要求NASA在五年内将近地轨道业务全面移交给商业公司,包括国际空间站的运营权转让。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确实激发了创新活力——波音开发的月球着陆器成本比传统方案降低40%。但NASA监察长办公室的最新报告指出,商业公司的质量控制体系尚不完善,某私营企业上月发生的燃料箱爆炸事故就暴露了安全隐患。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基础研究领域: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科学家担忧,长期依赖企业合作可能导致原创性研究”断粮”。
这场预算之争本质上是航天发展哲学的碰撞。特朗普政府推崇的”技术突破优先”战略确实能制造轰动效应,但火星学会创始人罗伯特·祖布林警告:”如果砍掉地球观测卫星,我们连自己星球的危机都看不清,遑论征服其他星球。”值得注意的是,国会两党已形成跨党派联盟,要求保留部分关键科研项目。最终的预算版本很可能在载人任务与科学研究之间寻找折中方案,毕竟航天探索既需要激动人心的里程碑,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数据积累。在这个地球环境日趋严峻的时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或许应该保持更开阔的视野——既要仰望火星,也要回望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