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席卷全球,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科技革命。各行各业纷纷将AI纳入核心发展战略,力图借助这一颠覆性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和突破。作为中国领先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快手自然无法置身事外。在创始人兼CEO程一笑的引领下,快手正加快拥抱AI技术,努力打造新的增长引擎以提升市场竞争力。然而,快手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既需要面对成本控制、融资压力与变现难题,也需迎击激烈的行业竞争。

快手的AI战略布局展现出其决心与前瞻性。根据2024年财报,快手全年营收超过1269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达到177亿元,连续两年实现规模化盈利,并表现出强劲的现金流。这一业绩表现奠定了其在资本市场和内部研发上的稳健基础。然而,为了确保跟上AI技术的潮流,快手加大了对AI大模型研发的投入,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财务负责人金秉在多次财报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预计2025年对AI的资本支出将持续增加,这既彰显了快手对AI未来潜力的信心,也反映出技术创新背后不容忽视的算力和研发成本压力。

在具体产品层面,快手的“可灵AI”逐渐走向商业化轨道。2025年第一季度,可灵AI收入突破1.5亿元,且付费会员贡献占比超过七成,显示出良好的市场接受度。可灵AI不仅代表了快手对AI变现的期望,还被视为公司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抓手。不过,短期内AI业务利润率仍承压。尽管快手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增长,但AI项目尚处于亏损填补阶段,资金压力较大。公司不得不采取降本增效与融资并行的策略,在保持研发韧性和资金链稳健之间寻找平衡,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在技术迭代与经营压力中所需付出的多重代价。

此外,快手推向AI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来自同行的激烈竞争。抖音等对手凭借先进的AI技术在内容生产、推荐算法及直播电商领域不断加码,快手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和市场份额。快手公开表态,将在AI内容生成、个性化推荐及电商直播场景持续投入,这不仅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投资者曾对快手能否凭借AI实现颠覆性增长存在疑虑,“难抓AI救命稻草”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观望态度。然而,快手管理层正积极寻求以可灵AI等核心产品的商业化突破,应对直播电商增速放缓的挑战,努力实现差异化竞争。

快手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领域的布局也是其长远战略的体现。公司不断扩大研发团队,专门组建大模型团队,准备在AIGC赛道深耕。这表明快手并非仅仅聚焦短期利润,而是在为未来AI生态体系的构建蓄力。金融负责人金秉指出,2024年AI资本支出会根据商业化回报动态调整,体现出快手稳健务实的资金使用理念。短期来看,较大的研发投入对利润率带来压力,但从长远角度看,这种战略投资是抢占未来市场制高点的关键。

快手拥有庞大的活跃用户群体,日活跃用户规模达到4亿级别,这为AI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尽管可灵AI营收尚未规模化,但其增长势头与付费会员结构均被公司高层高度关注。通过AI技术,快手试图打破“老铁经济”的瓶颈,打造差异化的用户互动和内容生成体验,实现内容生态与用户粘性的双重升级。同时,AI也成为快手提升广告精准度和直播带货效率的重要新引擎,有望为平台带来更多增量空间。

当前,快手正处于AI技术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其财务状况稳健,研发投入加码,AI生态体系初步成型,但仍面临投入大、变现缓慢及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未来几年,快手能否凭借AI实现持续且高质量的增长,将决定其在数字内容和电商赛道中的地位是否稳固,甚至能否实现逆势突围。程一笑和团队需不断权衡风险与机遇,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并举,赋予快手更强的韧性和活力。

整体来看,快手积极拥抱AI不仅是技术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谋求新突破的战略调整。凭借庞大用户基础和持续研发投入,快手的AI业务正逐步走向规模化,但尚需时间来兑现潜在价值。未来的AI浪潮中,快手是否能抓住机遇,成为中国互联网生态下AI商业化的成功典范,值得业界持续关注。无论成败,这场“换挡”对快手乃至整个行业都具有非凡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