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AI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然而,AI绝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学科,它还深刻涉及伦理、哲学及人文关怀等多方面议题。一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强大的算法和数据处理能力;另一方面,AI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尊重人类价值观和社会多样性,则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人文思考融入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培育既具备坚实技术能力又富有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成为教育与产业界亟待探索的方向。近期,小红书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启动的“AI人文人才训练营”,正是这一趋势的积极回应,试图开创“AI+人文”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此次合作的首要亮点,是将哲学与人文视角嵌入AI的后训练阶段。传统的大语言模型和智能系统训练一般分为预训练和后训练两个阶段,技术研发多集中在预训练环节,注重模型基础能力的构建;而后训练则更强调模型在真实应用中的表现和用户体验的契合。小红书人文智能实验室(hi lab)与复旦哲学学院的联合训练营精准把握这一关键环节,借助哲学、人文思维与伦理讨论,对模型进行“人性化”调试。通过引入伦理风险评估、文化多样性理解和社会影响分析,学员们不仅掌握了技术操作,更深入理解AI背后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从而提升AI系统在现实环境中的适应性与温情表现。这样一种后训练阶段融合人文维度的做法,对提升AI产品的社会价值具有示范意义,也为未来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训练营的另一个核心特色,是强调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传统的AI教育往往侧重算法、数据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传授,而现实场景下,技术之外的社会认知、沟通能力、审美涵养等软实力同样关键。训练营特别注重通过项目驱动学习,促进不同专业背景学员的合作,如工程师与哲学家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人际关系、艺术美学及生活哲学等展开多维度探讨。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员对人类情感与价值观的理解,还推动了智能产品向更加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方向发展。打造既懂技术又懂人的AI人才,不仅有助于实现AI技术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对接,也促进了AI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进步。

此外,小红书与复旦大学的协同还搭建了一个创新的学术与产业融合平台。复旦大学作为中国一流高校,其哲学学院积累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小红书则具备庞大的用户群体和领先的AI研发能力。两者合作不仅贡献了教学资源,更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复旦大学与小红书共同参与的SocioVerse项目,基于大语言模型和海量真实用户数据,构筑了一个模拟真实社会动态的框架,旨在探索AI在社会治理及文化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如此丰富的实验平台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土壤,也促进了学术研究与工程实际的相互借鉴和创新发展。

从整体来看,小红书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合作在AI教育领域展现了开创性的面貌。它摈弃了单纯聚焦技术训练的传统路径,力图用哲学和人文关怀为AI教育注入新的内涵,让未来人才不仅拥有扎实的算法能力,还具备伦理思辨和文化敏感性。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极大增强了AI技术的社会适应性和人文温度,还为整个行业输送了富含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生力量。在面对AI浪潮时,单纯的技术能力已难以满足时代需求,唯有“技术+人文”的全面融合,才能激发AI更广阔的创新潜能和应用价值。真正的人文智能,既要精准算法,也要包含温情和智慧的融合,AI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可靠伙伴与助力。小红书与复旦大学的这一探索,不仅为AI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也必将推动人工智能在多维度上的持续突破与深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