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的多个层面。从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到跨学科创新的激发,AI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纯技术领域。尽管AI常被视作冷冰冰的技术产物,但实际上,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人文意义。如何让AI具备更强的人文情怀,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成为业界与学界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小红书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携手打造了“AI人文人才训练营”,探索将AI技术与人文哲学深度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这不仅为AI发展注入了温度,也为未来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视野,展现了人工智能与社会进步间的有机联系。

AI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融入哲学与人文的思考尤为关键。小红书的hi lab(人文智能实验室)与复旦哲学学院联合发起的训练营,正是基于此理念打造。训练营强调“后训练阶段”的人文融入,即在AI模型完成预训练后,围绕社会热点、艺术审美、生活哲学和人际关系等人文主题,通过跨学科团队创作,提高AI在表达上的温度与社会关怀。哲学教师、教育精英和AI技术专家共同担任导师和评审,带领学员们深入学习人文知识,理解伦理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学员组成的团队不仅与算法工程师展开技术合作,更从人文视角审视AI的社会作用。如此设计促使AI研发更加贴近现实需求,使技术开发者能够洞察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赋予人工智能更多情感和智慧的层面。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大推动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协同创新。AI技术的发展日益依赖跨领域知识的融合,而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显然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需求。此次合作搭建了哲学与AI技术交汇的平台,促进学科交叉的创新探索。复旦大学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2024至2025学年推出了百余门AI相关专业课程,覆盖基础入门到前沿进阶多个层次,显现其对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与小红书hi lab的实践训练营相辅相成,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极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产学结合的培养机制,为满足未来社会和产业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使复合型人才成为引领未来技术变革的重要影响力。

AI与人文的深度融合还将推动社会治理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实质性革新。人工智能已不仅仅是技术参数和算法竞赛的代名词,而日渐成为社会研究、治理和政策制定的关键工具。借助海量数据处理和复杂模型模拟,AI具备更精准预测社会现象变化的能力,对优化社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例如,AI可以模拟不同政策干预下的潜在社会反应,辅助政府调整治理策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随着“AI+人文”理念的推广,人工智能从冷冰冰的机器进化为懂得人类情感、伦理和社会价值的智慧伙伴。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更融入人才培养与文化建设,为人工智能注入深厚的社会意义,促进其成为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力量。

综上所述,小红书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合作揭示了AI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技术与人文并重的复合型发展路径。这种跨学科、多角度的融合形式不仅提升了AI系统的人文智能,也丰富了技术研发者的思维方式,为AI未来的发展打开了更宽广的视野。训练营的持续推进让“AI+人文”人才逐渐成为驱动科技与社会深度融合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走向服务人类、促进社会和谐的智慧引擎角色,同时引领整个社会步入一个更加智能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