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作为中国的政治和科技中心,北京不仅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更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多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围绕2024至2025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行动计划,目标是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应用高地,并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数字化发展的高质量跨越。

北京市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作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该计划依托北京独特的科技资源和产业优势,在机器人、教育、医疗、文化和交通五大关键领域着力布局,加快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中关村科学城等科技创新平台成为推动大模型技术研发突破的关键枢纽。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与个性化治疗的应用逐渐成熟,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便捷的诊疗体验。交通领域方面,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部署显著提高了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也降低了空气污染。文化产业则借助AI技术提升数字内容生产能力,加强用户体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除了推动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北京市同样高度重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根据《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北京大力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制造业整体向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迈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其转型升级对提升城市及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北京市正在打造覆盖芯片、算法、数据与应用等关键技术环节的工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助力制造业向高端制造、绿色制造以及智能制造转型,推动产业链实现全面提升。

在新兴产业领域,北京市发布了面向2025-2027年的“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动AI技术与材料科学深度融合,开创材料设计和研发的新范式。新材料行业技术密集且高度依赖创新,人工智能引入材料性能预测、设计优化与制造工艺改进,有望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提高材料质量与性能,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链升级。该举措不仅增强了北京在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也为产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政策推动与资源整合是北京市加速人工智能发展的强大保障。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共同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政府不仅加快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还注重构建开放共享平台,优化资本、人才与技术资源配置,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北京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夯实智能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北京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先锋的坚定决心。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能力、产业升级路径以及民生服务水平均迎来了新的变革契机。北京不仅加速了新型工业化步伐,还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树立了典范。随着政策的持续深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北京将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推动经济社会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绿色化方向稳步迈进。

总的来看,北京市以“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为核心动力,推动机器人、医疗、教育、文化和交通等重点领域的AI技术深度应用;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工厂和工业AI大模型;同时促进人工智能与新材料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科研创新和产业升级。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创新资源的聚合以及政策体系的优化,共同构筑起北京人工智能发展的强大引擎。未来,这些努力将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彰显智能时代北京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