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的普及,AI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辅助学习和完成学业的重要帮手。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调研,约六成高校师生频繁使用生成式AI辅助学习,近半数教师则明确指出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过度依赖AI工具。这一现象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在教育界引发了关于学术诚信、学习方式和人才培养的深刻讨论。
表面上看,AI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完成作业和论文的效率。传统上,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检索、组织内容、撰写初稿并反复修改,而AI工具能够快速生成内容、润色语言,使学生有更多余力关注论文结构和核心表达点。一些高校甚至将AI作为教育创新资源,开设相关课程,推动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然而,在便利背后,AI过度依赖隐藏的风险也逐渐显现。
首先,过度依赖AI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能力。学生通过人工筛选信息、评估论据、反复推敲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科理解的深化和逻辑训练。AI直接生成内容,取代了这一认知环节,容易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削弱了主动探索和批判思考的意识。文科领域尤为明显,原创写作能力出现明显退化,一些教师甚至直言“学生快失去原创写作能力”,作业泛滥着“AI味”。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指出,这种依赖引发学习“幼稚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逻辑思维训练受损,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独立判断和创新思维。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培养具备批判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难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其次,学术诚信和论文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AI写作使得论文生成快捷方便,但其中潜藏的抄袭、剽窃以及学术不端问题不容忽视。调查显示,近半数教师认为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过度依赖AI生成内容,部分论文质量下降,出现“粗制滥造”现象。高校教师必须投入更多精力辨识和审核AI生成内容,保障论文的原创性和逻辑一致性。一些高校担忧,若不加以规范,学生将沦为“论文工厂”,学术生态失衡的风险加大。对此,国内多所高校已行动起来。复旦大学推出了被誉为“全球最严AI新规”的本科毕业论文AI使用规范,明确六项禁止,严控AI滥用,既划定使用边界,又强调维护学术诚信,体现了高校对AI技术包容与规范并重的态度。
最后,高校需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并合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单纯禁止或抵制AI技术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发挥其积极作用。麦可思研究院建议,高校应结合AI辅助写作实际,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分配和AI使用规则,通过加强原创性训练,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教师需提升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能力,并辅助采用人工加智能相结合的检测技术,保障论文整体逻辑性和语言风格统一。此外,保护学生数据安全与隐私,加强技术伦理教育,也是抵御潜在风险的重要措施。全方位的规范与教育,能帮助学生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避免陷入“AI依赖症”,保持学术严谨和思维活力。
综上所述,AI技术在高校教育中既是变革的推动力,也是挑战的源头。它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效率提升,但也暴露了自主学习能力削弱、学术诚信风险增加等深层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利用与规范,通过科学管理、多元评价及原创意识的培养,实现AI技术与教育价值的有效融合。唯有如此,才能护卫学术的根基,培养出既掌握前沿技术又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助力高校教育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