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深刻的变革。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两大代表,蔚来和小鹏在激烈竞争中各自摸索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尤其到了2024年,面对市场增速放缓、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以及盈利压力加剧,两家公司都开始实施“瘦身”和降本增效的策略。然而,尽管目标相似,蔚来和小鹏的路径与成效却存在明显差异,凸显了它们在经营理念、产品布局及战略执行上的独特挑战与优势。
蔚来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高端电动车品牌,其创始人李斌将蔚来定位为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的先行者。近几年,蔚来营收稳步增长,2024年第三季度达到约186亿元,但与此同时,亏损持续大幅扩张,净亏损超过50亿元。蔚来的产品策略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单车售价下降及毛利率下滑削弱了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新车型未能产生明显爆款效应,使得市场份额被小鹏等竞争对手蚕食。此外,蔚来多元化尝试如手机业务未能带来实质回报,反而分散了资源和注意力。为应对这一局面,李斌于2025年初推出“基本经营单元”(CBU)制度,将公司拆分为多个独立经营单元,实现投入产出逐笔核算,强化经营纪律和成本管控。这一机制强调“每分钱都要听到回响”,覆盖研发、生产等全流程,旨在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但这套改革还面临根本性的挑战——组织架构调整的复杂性和效果的滞后期使得短期内很难看到实质改善,更重要的是,产品端的创新乏力成为其难以突破的瓶颈。蔚来亟需深化产品研发与技术升级,打造能够快速吸引消费者的明星车型,才能配合组织改革释放更大价值。
相比之下,小鹏选择了一条更为务实和迅速的瘦身转型道路。自2022年开始,小鹏便果断压缩研发投入,优化组织架构,通过大幅裁员和人才精简,精细化管理供应链,剔除非核心业务,从根本上提升了运营的敏捷性和成本效益。2024年,小鹏相继推出MONA M03、P7+等爆款车型,这些产品的市场表现强劲,全年交付量达19万辆,同比增长34.2%,营收突破40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三成。亏损也显著缩小,从2023年的103亿元降至约58亿元,显示出向盈利靠近的良好态势。小鹏管理层强调,瘦身并非削弱技术基础,而是聚焦核心技术和市场适应能力,确保研发与产品开发的精准投入。其多元化产品路线涵盖增程和纯电动车,既保证了技术多样性,又满足了不同消费者需求。随着毛利率的稳步提升和市场认可度的增长,小鹏看到了盈利曙光,其发展路径为同行提供了有效的转型范例。
蔚来能否借鉴小鹏瘦身经验,实现自我救赎,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首先,两家公司所处的市场定位不同,蔚来主攻高端市场,面对特斯拉等国际品牌的直接竞争,消费者更看重技术含量与品牌体验,单纯通过削减成本可能伤害其品牌形象和技术创新能力。其次,蔚来内部文化深耕创新与用户体验,变革初期势必触碰惯性和利益调整带来的阻力,使得转型速度难以匹配外部压力。此外,蔚来的CBU制度在资源协调和跨部门协作方面对内部要求极高,从制度设计到最终落地需要时间,而持续缺乏明星车型,也限制了其通过瘦身释放利润的空间。要真正突破,蔚来不仅需要加强供应链精细化管理,还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以及灵活调整组织架构,让产品和运营效率实现双重提升。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蔚来和小鹏的遭遇映射了造车新势力面对市场洗牌时的共同难题: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多变的市场需求中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小鹏凭借快速聚焦核心竞争力和灵活的组织调整,正在稳步缩小与同行的差距;蔚来则在布局高端定位与多元化探索间寻求平衡。两者尽管路径不同,但都处于关键的转型节点。未来几年,谁能更好地整合产品力与运营效率,谁就更有可能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掌握主导权。
展望2025年,蔚来与小鹏的较量将更加白热化。蔚来若能克服产品创新瓶颈,提升成本控制及内部协同,便有望在高端市场重塑竞争优势。小鹏则需继续保持研发投入的精准聚焦与市场敏锐度,夯实盈利基础。随着行业竞争格局逐渐明朗,双方既要从对方的成功经验中吸取教训,也需根据自身特色调整战略,才能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