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矿业开采、隧道建设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工程的迅猛发展,爆破工程作为岩石和土体破碎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伴随爆破产生的地面振动,尤其是峰值粒子速度(Peak Particle Velocity,PPV),已成为影响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如何准确预测爆破振动并有效控制其强度,不仅关乎施工安全和环保要求,也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近年来,众多学者通过文献综述与案例研究,围绕爆破振动的预测技术、传播规律及减缓措施展开了深入探讨,为绿色安全爆破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爆破振动的预测技术随着计算能力和数据资源的提升,取得了显著进展。传统依赖经验公式和标度距离回归法的方法在多变的地质环境和多参数影响下精度受限,难以满足复杂工程需求。为此,机器学习技术特别是人工神经网络(ANN)、集成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例如,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与遗传算法(LSTM-BA)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捕获爆破振动序列中的时变特征,使PPV的预测更加精准。类似地,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集成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包括爆破装药量、爆破孔布置、岩石物理性质以及监测距离在内的多重数据输入环境,为振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未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这些模型将更好地适应实际施工中的复杂变化,实现实时预测和动态调整。
爆破振动波的传播与衰减机制是理解振动影响的关键。爆破产生的复合波包括P波(纵波)、S波(横波)和表面波(R波),它们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及衰减表现各异。研究指出,除了传播距离外,岩层结构、介质类型、断层与裂隙的存在以及爆破设计参数都会极大影响振动波的衰减规律。在地下隧道及深部空间,这种影响尤为明显,PPV的分布呈现复杂的空间特征。动态衰减方程和多路径传输模型的建立,使得爆破波形的频率与振幅动态变化能得以精准模拟。同时,夹层岩体作为特殊结构,会使振动波的速度和振幅出现显著波动,甚至使局部区域的振动强度较周边高出5至10倍,这对隧道结构安全构成严峻挑战。了解这些传播特性,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安全防护和工程设计策略。
针对爆破振动的减缓技术,研究和应用同样取得了丰富成果。分级台阶爆破与预裂孔爆破技术被证实在减弱振动强度方面效果显著。通过实施孔孔延迟引爆,振动强度平均可降低15%,甚至部分情况下减弱超过50%。此外,合理设计装药结构、优化装药量和延迟时间,以及调整爆破孔间距,均能有效控制爆破振动的峰值。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以LS-DYNA等平台为基础的仿真分析,帮助工程师理解各参数对振动波形的具体影响,制定更合理的爆破方案。物联网和传感技术的融入,也实现了爆破振动的实时监测与在线管理,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和振动控制的精准度。未来,结合智能传感、自动化控制技术,爆破振动控制将迈向更加智能与精细化的阶段。
综上所述,爆破振动的预测与控制是保障矿山、隧道及基础设施安全建设的重要课题。借助人工智能和先进计算模型,提高PPV预测的准确性,对于识别潜在风险、制定振动防控措施具有重大意义。深入理解振动传播的物理规律,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才能有效防范结构受损及环境扰动。通过优化爆破设计与振动减缓技术,不仅能提升施工效率,还能降低对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平衡。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融合与应用,未来爆破工程将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推动绿色、智能施工迈向新的高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