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作为青年成长的重要阵地,正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江西省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自1995年建校以来始终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点,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和长效机制建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

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2025年4月28日,该校正式启动以“心新科·心成长”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标志着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新阶段。此次活动以“十心”内容为核心,设计了“心”普及、“心”开放、“心”交流等多元化形式,覆盖知识传播、互动体验和深度沟通等多个维度。与2022年以“新能源,心能圆”为主题的活动相比,新一届宣传月不仅延长了时间跨度(持续两个多月),还进一步强化了活动的系统性和参与性。这种从单一活动向品牌化、系列化的转变,体现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持续优化。

注重实效,构建全员参与机制

为避免形式主义,该校特别强调活动的实际效果,要求全员参与并聚焦学生真实需求。例如,通过案例研讨、网课直播等形式,将抽象的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这种“问题导向”的设计思路,能够更精准地回应学生在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心理困惑。此外,学校还计划将活动中验证有效的做法(如定期心理开放日、朋辈辅导制度)纳入常态化工作,形成“短期活动+长期机制”的双轨模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挥作用。

深化教育内涵,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从“新能源,心能圆”到“心新科·心成长”,主题的变化折射出该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深化——从关注心理问题的化解,升级为促进学生心理资本的积累。这种理念与国际前沿的积极心理学方向相契合,强调通过培养抗逆力、自我效能感等品质,帮助学生实现“心成长”。作为一所以新能源为特色的院校,该校还将专业特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例如探讨绿色科技发展对青年心理韧性的影响,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育人的有机融合。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品牌活动设计、实效性机制建设和教育内涵升级,构建了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其经验表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兼顾创新性与持续性,既要通过生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更要扎根于日常育人实践。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辅助心理咨询、虚拟现实情绪调节等新技术的应用,该校可能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边界,为培养身心健康的“新能源”人才提供更强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