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焦点,尤其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竞争。然而,近期的发展引入了一个新的、具有争议的维度:美国政府内部AI发展的政治化。特朗普总统最近签署的行政命令旨在防止“觉醒AI”(woke AI)被用于联邦运营,这在科技行业引起了涟漪效应,迫使科技巨头重新评估并可能审查其聊天机器人技术。这一指令,被描述为对抗中国国家主导的AI发展方式,正在引发关于如何定义和执行“意识形态中立”在复杂AI系统中的可行性,以及对创新潜在的抑制作用的重大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觉醒”(woke)这一模糊的定义。这一术语在政治话语中越来越常见,通常指对社会不公正的意识,特别是与种族和性别相关的不公正。然而,其应用于AI却远非直截了当。行政命令实际上要求政府使用的AI系统能够证明其不含任何左翼倾向的观点。这将科技公司置于一个困难的境地,即必须证明其AI模型不是“觉醒”的——一个任务,由于训练这些系统的数据中存在的固有偏见而变得复杂化。该命令不仅仅是防止聊天机器人做出明显政治性的陈述;它是确保与特定意识形态观点保持一致,这与中国塑造AI行为以符合执政党价值观的方式相似。这导致行业内部为理解影响并调整开发实践以避免失去有利可图的政府合同而忙乱。
该命令的实际后果是多方面的。首先,它鼓励科技公司进行自我审查。为了获得联邦合同,公司可能会主动修改其AI模型以避免触发“觉醒”的指定。这可能涉及过滤某些主题,调整回答以更保守,甚至改变训练数据以最小化表达进步观点。专家指出,在AI中实现真正的中立是困难的,因为任何尝试消除偏见都会引入另一种形式的偏见。其次,该命令为向政府销售AI的公司引入了一个新的监管障碍。他们现在必须证明符合这一主观标准,可能需要广泛的审计和文件。这增加了采购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本,可能会不成比例地影响缺乏资源的小公司。美联社报道称,科技公司现在面临着证明其聊天机器人不是“觉醒”的挑战,这突显了指令的固有模糊性。
此外,该命令是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对抗中国在AI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特朗普的计划包括呼吁建立大型数据中心,并努力实现“全球主导”地位。然而,将意识形态控制放在首位,可能会削弱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需的创新。通过将问题框定为对抗“觉醒AI”的斗争,白宫反映了技术政治化的更广泛趋势,可能会阻碍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潜力。一些观察人士甚至暗示该命令旨在“让AI再次变得偏执”,突显了其可能加强现有社会偏见的担忧。该命令的时机,与乌克兰战争等其他地缘政治事件的讨论同时发生,进一步凸显了技术、政治和国家安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特朗普总统针对“觉醒AI”的行政命令代表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部署的重大干预。虽然被描述为对抗中国和保护美国价值观的必要步骤,但该命令引发了关于审查、意识形态偏见和可能抑制创新的严重问题。“觉醒”的模糊定义和在AI系统中实现中立的固有困难,为寻求遵守指令的科技公司创造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最终,该命令的长期影响尚待观察,但它无疑标志着AI政治化及其在不断演变的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作用的一个转折点。在AI发展中对意识形态一致性的要求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以非预期和不希望的方式塑造这一变革性技术的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