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动汽车(EV)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全球交通格局。然而,这场变革的核心——电池供应链——却逐渐演变成一场地缘政治的角力。中国,作为全球电动汽车制造和电池生产的巨头,正凭借其在关键技术和材料上的主导地位,重新塑造全球电动汽车的未来。这种主导地位并非仅仅源于市场份额,更是源于对供应链的战略性控制,而这种控制正在通过一系列出口管制措施得到强化。
对全球电动汽车行业而言,这意味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正在到来。中国在电动汽车生产和电池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是有目共睹的。2022年,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产量中占据62%的份额,销售额更是高达59%。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在全球电池制造产能中占据了约77%的份额,达到0.9太瓦时。然而,这种优势正在被战略性地运用,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出口管制,涵盖了电动汽车电池生产的关键技术和材料。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更是一场关乎战略和国家安全的博弈。
首先,技术壁垒正在筑起。最初的限制措施集中于电动汽车电池相关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但很快,这些限制措施扩展到更广泛的材料和技术领域,包括对半导体生产至关重要的镓,以及锂离子电池的阴极材料。现在,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了锂加工技术、关键矿物提取技术,甚至包括电池阴极材料的制备技术。这些措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旨在保护其竞争优势,巩固其在电动汽车领域领导地位的深思熟虑的战略的一部分。
其次,供应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日益显现。出口管制措施的实施,给全球电动汽车制造商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成本上升。例如,西方锂生产商可能面临利用中国技术生产锂化学品的挑战,从而削弱其竞争力。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在石墨加工方面的优势,石墨是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不仅处理国内开采的石墨,也处理来自海外的石墨,以及合成石墨。这种控制力意味着,全球电动汽车制造商对单一国家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中国企业比亚迪等,通过向供应商施压,甚至使用“借条”支付货款,导致付款延迟,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
再次,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正在加剧。中国对关键技术和材料的出口管制,与中美两国之间日益升级的贸易紧张局势相呼应。美国的回应也同样强硬。拜登总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提高了四倍,并增加了对其他关键行业的征税。这种贸易战的升级正在进一步分裂全球市场。例如,针对中国电动汽车零部件高达82%的关税,旨在保护国内电池产业,但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的成本。锑市场也感受到了压力,在中国实施出口限制后出现了短缺。此外,即使是已经签订的贸易协定也无法完全保证获得原材料。尽管此前中美两国签署了协议,但西方公司在获得稀土进口批准方面仍然面临困难。中国公司试图进入西方市场的努力也遭遇挫折,例如,远景AESC在肯塔基州投资20亿美元建设电池厂的计划,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和投资安全问题而受阻。
总之,中国的行动代表着一场维护其在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中主导地位的战略举措。尽管被描述为保护国家安全和创新的措施,但它们同时也为竞争对手设置了障碍,巩固了中国对关键资源和技术的控制。这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中断,加剧了贸易紧张局势,凸显了对电池材料和制造产能进行多元化投资的迫切需求。电动汽车产业的未来,以及更广泛的科技图景,将深受这些挑战的影响。这场博弈的核心在于,全球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平衡和有韧性的供应链。当前局势凸显了一个关键的脆弱性:世界对一个国家在定义21世纪的关键技术核心组件上的依赖。这场依赖关系一旦被打破,将会给全球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