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在过去十五年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打破了以往的温度记录,极端天气事件也愈发频繁。虽然导致这种变暖的主要因素无疑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最近涌现的大量研究指向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因素:旨在减少空气污染的努力,尤其是在东亚地区。
长久以来,东亚一直笼罩在雾霾之中,这是快速工业化和对化石燃料依赖的结果。然而,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实施的积极政策,虽然对公众健康有益,却意外地释放了一种升温效应,极大地促进了近期气候变化的加速。这种现象凸显了环境问题与良好初衷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第一,关于气溶胶的悖论。
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气溶胶的性质——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这些气溶胶是空气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地球具有降温作用。它们通过将入射的阳光反射回太空来实现这一点,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多年来,这一气溶胶层部分掩盖了温室气体引起的变暖的全部程度。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国家开始实施严格的空气质量政策,包括限制气溶胶和前体排放。据《通讯地球与环境》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自2013年左右以来,东亚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75%,这与全球变暖加速的时期完全吻合。这种清洁,虽然是公共卫生的胜利,但却移除了此前暂时缓解温室气体影响的“阴影”。结果是,这些气体的真正升温潜力现在正得到充分的体现,导致温度上升的速度更快。包括关键研究的主要作者Bjørn H. Samset在内的科学家认为,东亚气溶胶的清理工作很可能驱动了“近期大部分的全球变暖加速,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升温趋势”。
第二,大气环流和全球天气模式的改变。
气溶胶减少的影响不仅仅是揭示了已有的变暖。气溶胶的减少也影响了大气环流模式。研究表明,东亚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可能导致该地区降水量的强烈增加,从而可能加剧洪涝事件。此外,改变后的大气动力学可能会影响全球天气模式,导致世界其他地区出现更频繁、更强烈的热浪和干旱。这种情况呈现出一个真正的“两难困境”:改善空气质量,一个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的目标,同时加速了全球变暖。这并不是说应该放弃控制空气污染。更确切地说,它强调需要一种更全面的气候缓解方法。例如,中国在2013年至2022年间减少了41%的有害雾霾,这是一项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气候成本。从2020年开始,全球航运业的硫排放量减少也被认为与类似的升温趋势有关,尽管其影响仍在评估中。
第三,解决复杂问题的未来战略。
应对这一复杂挑战需要一种细致入微的策略。仅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不再足够;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气溶胶减少的影响。这意味着投资于研究,以更好地理解空气污染、气溶胶和气候变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还需要探索能够同时改善空气质量和减缓变暖的创新技术和政策。正如专注于中国的研究所强调的那样,解决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的协同措施将带来显著的健康和经济效益。此外,国际合作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南亚等空气污染仍然严重且存在类似意外后果的地区。这种情况要求改变观点——认识到环境挑战是相互关联的,并且解决方案必须是全面的并经过仔细考虑,以避免加剧其他关键问题。紧迫性是明确的:净化空气至关重要,但我们必须以一种不会无意中加速地球变暖轨迹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将出现能够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技术。例如,更高效的能源生产方式,如清洁能源的普及,将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减少污染源。智能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系统可以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此外,通过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我们可以从工业排放中分离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起来,避免其进入大气。在解决气候变化的同时改善空气质量,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