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对知识的追求一直被视为客观的事业,但如今,它正日益深陷政治意识形态的复杂泥潭。曾经被认为是公正探究领域的科学,正受到外部压力的侵蚀。虽然历史上不乏权力结构影响科学解释的案例,但当下的气候,以高度的两极分化和信息的武器化为特征,对科学研究的完整性构成了独特且令人担忧的挑战。对科学发现的信任根基正在受到侵蚀,客观真理与政治动机叙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科学内部的异见被扼杀,是这种腐败的一个关键体现。气候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其遵守主流意识形态叙事。诸如《自然》杂志发布的有关投稿的“伦理指导方针”,就表明了对这一问题的日益关注,但也暗示了自我审查的可能性。这种压力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圈;即使是法国等地的精英学校,也正在经历“伊斯兰左翼主义”(一种意识形态的混合)的影响,这种思潮积极阻止公开辩论和批判性思维。其结果是对科学探究的寒蝉效应,挑战既定的教条可能导致职业上的报复。这呼应了A.J.P.泰勒的观察,历史常常会重演模式,目前的情况与过去正统观念压制替代观点的情况惊人地相似。科学的核心原则——严谨的审查和公开辩论——正在受到损害,这使得科学从一个寻求真理的事业变成了一个回音室。
科学的政治化,往往是政客及其顾问用来证明预先设定的政策的故意策略。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有争议的公共政策都是通过诉诸“科学”来推广的,而不是承认驱动它们的根本道德或意识形态假设。这种策略创造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即利用科学权威来使政治议程合法化。这种悖论在于,一方面促进“科学”以获得支持,另一方面,当出现不便的真相时,却削弱其权威。这种操纵超出了政策决定的范围;科学研究本身的资金,也可能受到政治优先事项的影响,将资源引向符合特定意识形态目标的项目,而远离被认为政治上不太可接受的领域。这种选择性的资助,在科学领域造成了偏见,扭曲了研究结果,并强化了现有的叙事。象征着全球灾难的“末日钟”也被指责屈服于意识形态操纵,传递情感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并非基于客观评估。
信任的侵蚀不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现象。民粹主义反智主义的兴起,加上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为对科学专业知识的怀疑创造了肥沃的土壤。个人越来越倾向于驳回与他们先有信念相矛盾的信息,这种趋势因党派两极分化而加剧。这种对“事实”(科学家所理解的)的拒绝,在这些事实挑战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信念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科学研究固有的复杂性,往往被简化或扭曲以适应先入为主的叙事,从而导致公众对科学过程和发现的误解。而科学出版系统内部的激励措施有时会优先考虑耸人听闻而非严谨性,这进一步助长了有缺陷或有偏见的研究的传播。其结果是公共话语变得支离破碎,科学共识受到质疑,另类“真理”获得关注,并受到阴谋论和意识形态议程的推动。即使是看似客观的定义和分类现象的行为,也可能受到政治考虑的影响,正如围绕“种族主义”的定义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所引发的争论所证明的那样。
政治意识形态对科学的侵蚀,对知识的完整性和对真理的追求构成了重大威胁。从压制机构内部的异见,到为了政治利益而故意操纵科学发现,这些压力是多方面的,且无处不在。应对这一挑战需要重新致力于知识诚实,坚决捍卫学术自由,并批判性地认识到可能影响科学探究的偏见。恢复公众对科学的信任,需要透明度、严格的同行评审,以及愿意进行公开和诚实的对话,即使这种对话挑战根深蒂固的信念。科学进步的未来,以及解决紧迫的全球挑战的能力,都取决于我们集体维护科学事业的客观性和独立性的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