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和21世纪,政治治理与技术专长之间反复出现紧张关系。这种互动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从“技术官僚”的崛起——拥有被认为对有效治理至关重要的专门知识的个人——到提倡自力更生和本土技术的运动,通常体现在“自力更生”的概念中。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二元对立;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中技术熟练程度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战略,甚至民族认同相互交织。

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观察就注意到政府机构中技术官僚人数的增加,这体现在印度尼西亚内阁的组成中,内阁成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拥有专门的技术背景。这种趋势并不局限于印度尼西亚,在泰国和其他东盟国家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模式,这表明在政治领导中越来越重视技术能力。

然而,技术统治本身的概念常常受到质疑。虽然许多技术官僚承认民主制衡的重要性,相信最终的人民主权,但他们通常提倡由专家知识指导的决策过程。这种观点虽然旨在提高效率和制定明智的政策,但可能被视为精英主义,或者无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观和担忧。这场辩论不仅仅是关于“谁”来治理,而是关于“如何”进行治理。一些人认为市场力量和传统政治的“混乱”是运作良好的民主制度所固有的,认为试图强加纯粹理性的、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有害的。这种批评在复杂的社会和政治挑战的背景下尤其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往往忽略了关键的人为因素。一些人认为的技术统治理念,并非对效率的中立追求,而是一种潜在的控制形式,这与围绕着影子组织和秘密政府影响力的讨论所引发的担忧相呼应。

最近,“自力更生”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印度。自力更生最初于19世纪末出现,是对殖民经济剥削的回应,它倡导使用国内生产的商品和发展本土产业。这一原则已经复兴,其动力来自于减少对外国进口的依赖和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愿望。这种现代形式的自力更生不仅仅是拒绝外国产品;它是关于培养创新和建立强大的国内技术生态系统。例如,从一家小型工程公司发展成为到2025年成为国防和航天工程领域的领先企业,通过进口替代,到自力更生科技的出现,这是一位16岁的学生创建的一个平台,为被禁的中国应用程序提供了替代方案。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利用本土技术实现太空对接的努力也证明了这一承诺。但是,呼吁自力更生并非没有批评者。一些人认为,严格遵守国内生产可能会限制获得全球创新,从而阻碍技术进步,并可能导致效率低下。此外,一些地区制造业萎缩的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实现完全自力更生的可行性的质疑。对自力更生的细致理解认识到,它不应该忽视全球技术发展,而是应该在优先考虑国家利益和培养本土能力的同时,对其进行战略性整合。正如一些人所阐述的那样,自力更生的真正含义在于优先考虑国家,避免仅仅消费外国产品的“奴性心态”,同时认识到蓬勃发展的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技术与自力更生的交集也体现在生物计算的兴起。世界上第一台运行在活人脑细胞上的商用计算机的问世,代表了技术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可能会挑战生物学和计算的界限。这一发展虽然具有开创性意义,但也提出了关于技术未来及其对人类影响的伦理和哲学问题。数字领域,以其快速的创新步伐,进一步复杂化了这种动态。Instagram Reels的推出是对印度禁止TikTok的回应,突出了本土应用程序填补空白的速度,证明了本土创新在数字领域的潜力。然而,这也强调了有效管理和技术专长的同等重要性,因为仅仅拥有技术并不能保证成功。归根结底,驾驭21世纪的复杂性需要技术熟练程度、政治智慧,以及对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之间的平衡。技术官僚方法和自力更生等运动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将继续塑造治理和创新的未来,要求不断地重新评估优先事项,并愿意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