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正步入一个由AI驱动的信息获取新时代。AI搜索,作为连接用户与海量信息的桥梁,正在改变我们获取知识、做出决策的方式。最初,如DeepSeek这类AI搜索工具的出现,激起了人们对于更智能、更便捷的信息检索方式的乐观情绪。然而,这种乐观很快就被现实的商业逻辑所冲击。商业力量开始渗透到AI搜索的核心——它的“回答”之中。一个新兴的营销策略,名为“生成式引擎优化”(GEO),正在悄然兴起,它旨在影响AI搜索的结果,从而引发了对AI搜索结果公正性和透明度的深刻担忧。
一方面,AI搜索作为新的流量入口,其商业价值不言而喻。品牌主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开始主动出击,通过付费或其他手段影响AI搜索的“回答位”。这就像传统搜索引擎优化(SEO)一样,但更复杂、更隐蔽。传统SEO侧重于优化网页内容和结构,使其更符合搜索引擎的算法,从而提高排名。而GEO则更进一步,它不仅仅优化网站,更深入地针对AI大模型的算法偏好进行内容定制和数据投喂。其目标是让AI“记住”特定的品牌或产品,并在用户提出相关问题时,优先推荐这些品牌。一些GEO服务商甚至承诺,只需花费几万元,就能确保品牌信息被AI搜索收录,这无疑给原本应该客观中立的搜索结果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它反映了商业力量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欣所指出的,未来头部AI搜索平台很可能效仿传统搜索引擎,通过竞价广告排名等方式进行商业变现。目前,虽然国内主流AI平台尚未大规模接入广告服务,但商家们已经开始通过GEO等方式进行“水面下竞争”。他们试图在AI搜索结果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争夺AI的“回答位”。这种竞争的本质,是对AI推荐权力的争夺。试想一下,当用户提问“最好的咖啡机是什么?”AI给出的答案却被GEO优化过的品牌信息所占据,而用户却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将会带来多大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优化”手段的出现,不仅带来了对公正性的担忧,也带来了更为深远的问题。首先,GEO并非一劳永逸的“策略”。为了维持在AI搜索结果中的优势地位,品牌方需要持续投入GEO优化,这无疑增加了营销成本,使得中小企业在AI搜索领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意味着,在AI搜索领域,马太效应可能会愈演愈烈,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其次,GEO可能会加剧信息茧房效应。用户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经过优化的,从而限制了其获取全面、客观信息的权利。长期以往,用户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难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信息。更严重的是,如果“AI搜索结果优化”导致AI的回答出现虚假内容或与正常呈现的信息出现显著偏差,甚至可能构成对消费者的误导和欺诈。想象一下,一个AI推荐的药品,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疗效,甚至有害健康,这将会对消费者带来多么严重的伤害。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警惕商业利益对AI公正性的潜在威胁。预计到2025年左右,生成式AI应用的大规模落地将带来巨大的市场,这将进一步强化对AI技术的商业价值的关注,也可能加速AI搜索商业化的进程。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权益,确保AI搜索结果的客观、透明和可信,将是未来AI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这需要平台方、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AI治理体系,规范GEO等营销行为,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不仅关乎AI搜索的未来,也关乎我们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权利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只有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AI搜索环境,才能确保AI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而不是成为某些商业利益的工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