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世界,科技与人类社会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AI)无疑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尤其是在信息传播领域,生成式AI的突破性进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同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图像、视频等内容的生成变得轻而易举,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最近以以色列和伊朗冲突为背景的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预示着未来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和对抗的激烈性。
首先,生成式AI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真”与“假”的界限变得模糊。过去,伪造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需要专业的技术和昂贵的成本。如今,得益于AI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生成式AI的出现,这些都变得轻而易举。用户只需输入简单的文本指令,AI便可以生成逼真的图像、视频,甚至是模拟特定人物的声音和动作。这种技术门槛的降低,为恶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提供了便利。例如,在军事冲突中,AI生成的视频可能通过扭曲战斗场景,误导公众舆论,煽动仇恨情绪。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AI生成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刻意抹去原始标注,例如,YouTube频道上“AI生成”的明确标识被删除,使得虚假信息更具欺骗性,难辨真伪。这种“以假乱真”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可能加剧社会不稳定。虚假信息的泛滥,如同信息社会的“病毒”,侵蚀着公众的认知,威胁着社会的信任基石。
其次,应对AI生成内容带来的挑战,需要多方协同,建立起一个多层面的防御体系。平台层面,如YouTube等视频分享平台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更新盈利政策和内容审核机制。例如,YouTube计划实施新规,要求创作者明确标注视频中是否包含AI生成内容,并重点打击批量生产的低质量AI内容,如AI配音视频、虚假新闻和AI音乐频道等。此外,YouTube还与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合作,对视频信息进行核实,并对被核实为虚假的内容加上警告标识。这些措施旨在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提高平台的公信力。然而,仅仅依靠平台自律是不够的。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使得监管面临巨大的挑战。
除了平台监管,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利用AI生成视频技术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源头上遏制网络假消息的泛滥。这要求政府、立法机构积极行动,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规,明确责任归属,形成有效的威慑力。另一方面,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培养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是应对AI虚假信息挑战的根本途径。在虚假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中,公众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学会核实信息的来源,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这需要教育体系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公众的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
最后,技术本身也可以成为对抗虚假信息的武器。一些媒体和国际组织正在探索利用AI新技术应对AI虚假信息的方法,即“用技术对抗技术”。例如,开发AI驱动的工具,自动检测和标记虚假信息,或者利用区块链技术验证信息的真实性。这些技术手段,可以为打击AI虚假信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识别效率,降低虚假信息对社会的危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I技术本身也可能被滥用。因此,在应用AI技术应对AI虚假信息时,必须谨慎评估其潜在风险,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技术被“黑客”利用,造成新的混乱。
未来,人类社会将面临更多由AI带来的挑战。AI生成内容只是其中之一,深度伪造、恶意算法等都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体系。这包括政府、平台、技术专家、法律专家、教育工作者和公众。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