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的星光大道上,人工智能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演进,其影响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移动智能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正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战场。智能手机的潜力远不止通讯工具,它正在演变成一个高度个性化、无缝交互的数字助手。在这个大背景下,对端侧人工智能的探索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它意味着将强大的AI能力直接融入我们日常使用的设备中,从而带来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强的隐私保护,以及更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如今,以vivo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可用的产品,其中就包括了颠覆性的多模态大模型。vivo推出的BlueLM-2.5-3B模型就是其中的一个范例。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进步,更是对未来智能手机发展方向的一次大胆预言。这款模型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预示着移动端AI应用的巨大潜力。

这款端侧多模态模型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极致的效率和全面的功能整合。在传统模式下,AI运算常常需要依赖云端服务器,这不仅带来了网络延迟,也带来了对用户隐私的潜在担忧。而BlueLM-2.5-3B能够在手机本地运行,无需依赖网络连接,这极大地提升了响应速度,也保证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尽管模型体积小巧(仅有3B参数),但它却具备了强大的文本推理、图像理解和GUI交互三重能力。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指令,让手机AI完成各种复杂操作,例如自动截图、编辑图片,甚至是在复杂的应用程序界面中进行导航。试想一下,用户只需简单地对手机说:“帮我打开微信,给小明发一张照片”,手机AI便能准确地完成这些指令,无需用户手动操作,极大地提升了使用效率和用户体验。这种能力突破性地支持手机界面动态解析,让AI真正“看懂”用户的屏幕,这种理解能力不仅体现在对文本和图像的识别,更延伸到了对用户界面(GUI)的深度理解,从而实现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交互体验。

为了实现如此强大的功能,vivo在模型架构和训练策略上进行了精心设计。BlueLM-2.5-3B采用了精巧的结构设计(ViT+Adapter+LLM)和四阶段预训练策略,并在数据处理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高质量数据筛选和自建训练平台来提升效率。ViT(Vision Transformer)负责处理图像信息,Adapter模块负责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进行融合,而LLM(Large Language Model)则负责理解用户指令并生成相应的操作。为了平衡推理深度与计算成本,该模型还支持长短思考模式自由切换,并引入了思考预算控制机制,这使得它能够在资源有限的移动端设备上实现最佳性能。这些技术细节的突破,构成了BlueLM-2.5-3B强大的内在支撑,使其在文本任务和多模态理解能力方面均表现出色,有效缓解了模型能力遗忘的问题,更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预示着移动端AI未来的无限可能。

vivo的AI战略远不止于单一模型的发布。公司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AI生态系统,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除了BlueLM-2.5-3B模型,vivo还推出了全新的AI战略——“蓝心智能”,并推出了全面升级的自研蓝心大模型矩阵、原系统5以及蓝河操作系统2。这一系列举措表明,vivo正从传统的AI技术时代迈向大模型AI技术时代,致力于将AI技术深度融入到手机的各个方面。例如,蓝心小V作为系统级AI助手,已经内嵌于OriginOS 4中,实现了全局智能辅助。用户可以通过蓝心小V进行自然对话、意图理解、智慧搜索等多种操作。同时,蓝心千询等AI应用也正在不断丰富用户的体验,例如提供知识问答、逻辑推理等服务。此外,vivo还积极探索大模型在手机自动化方面的应用,通过LLM驱动的手机GUI智能体,实现对手机界面的理解和操作,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体验。值得一提的是,vivo在推动大模型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开源和社区建设,例如UI-R1项目,更是展现了其开放合作的态度,进一步加速了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