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愿景,而是深刻影响着我们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力量。而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上海,这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大都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决心,加速成为全球AI发展的关键枢纽。它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更在产业生态构建、应用场景落地、以及AI治理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上海,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战略视野,正在构建一个蓬勃发展的AI生态系统,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到各个行业,赋能百业,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首先,聚焦垂类模型,赋能百业。
上海在AI领域的核心战略之一,便是大力发展“垂类模型”。不同于通用型大模型,垂类模型专注于特定行业或领域,能够更精准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备案82款大模型,这不仅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更代表了上海在推动AI技术落地应用方面的坚定决心。这些大模型覆盖了制造、金融、医疗、教育等多个关键行业,它们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旨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升级。例如,在制造业中,AI可以应用于智能生产线优化、质量控制和预测性维护;在金融领域,AI可以用于风险管理、智能客服和投资分析;在医疗领域,AI可以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和个性化治疗。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曾明确表示,上海正着力打造赋能百业的垂类应用示范地,这无疑为上海AI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不仅体现了上海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也反映了上海对AI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其次,构建产业生态,加速创新成果落地。
上海不仅仅满足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致力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AI产业生态系统。通过实施“百团百项”计划,上海正加速AI4S(AI for Science)创新成果的落地。这意味着,上海不仅关注AI技术本身,更注重将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推动AI在气象、蛋白质设计等前沿领域的应用。 “伏羲”气象大模型和“启明星”蛋白质设计模型等行业领先的成果,正是这一战略的有力体现。这些模型能够极大地加速科学研究的进程,推动相关领域的突破。例如,“伏羲”气象大模型可以更精准地预测天气变化,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持;而“启明星”蛋白质设计模型则可以加速新药研发,造福人类健康。此外,上海还积极推动产业链整合,头部AI公司纷纷布局CVC(企业风险投资),为AI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这种“产学研用投”相结合的模式,为上海AI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而上海在构建AI产业生态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最后,兼顾发展与治理,打造健康可持续的AI环境。
在积极拥抱AI的同时,上海也深刻认识到AI治理的重要性。为了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上海市委网信办正指导相关平台清理违规AI内容,并对未履行备案或登记程序的AI应用进行约谈和处罚。截至6月9日,上海已完成8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并对存在风险的应用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这种对AI安全和合规性的重视,有助于营造健康、可持续的AI发展环境。上海在AI治理方面的积极探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积极参与全球AI治理,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的负责任发展。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全球治理将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大会预计将集中展示3000余项前沿展品,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浦东新区也涌现出多家企业,其大模型获得国家网信办的备案认证,为上海AI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探索,不仅展现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更彰显了其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82款大模型的备案,仅仅是上海AI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上海有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引擎,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引领全球AI发展的新潮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