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浪潮席卷全球,保险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AI驱动的自动化理赔、个性化定价以及精准风险评估,无疑为保险公司带来了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巨大潜力。然而,与AI技术蓬勃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其潜在风险的担忧以及监管需求的日益增长。在美国,一场关于AI监管的争论,集中体现在一项旨在暂停各州对AI进行监管长达十年的提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中的相关条款。这一提案,在保险行业内部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浪,也折射出行业对技术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微妙平衡的深刻思考。

保险行业对于“One Big Beautiful Bill”中关于暂停州级AI监管的条款,表现出了罕见的团结一致。全国专业保险代理人协会(PIA)等行业组织,积极向参议院进言,强烈建议取消这一条款,或者至少明确将保险行业的AI州级监管排除在外。他们的理由并非出于对AI技术本身的抵触,而是源于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稳定的坚定信念。PIA在一封公开信中明确指出,如果暂停州级监管,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潜在风险,并破坏目前行之有效的监管框架。他们认为,保险行业已经受到充分的州级监管,并不需要额外的十年“监管真空期”。这一立场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基于对AI技术潜在滥用可能性的清醒认识。想象一下,如果算法存在偏见,或者数据安全措施不足,消费者可能会面临不公平的定价、理赔纠纷甚至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最终,美国参议院以99:1的压倒性票数否决了这一AI监管禁令,也充分表明了对州级监管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认可。

保险行业对州级监管的坚持,与AI技术在保险领域应用的快速扩张密不可分。当前,AI已经渗透到保险行业的各个环节,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推广,从客户服务到欺诈检测,无处不见AI的身影。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正在被广泛应用于保险产品的创新设计、精准营销以及智能客户服务等方面。国内的众安保险与众安科技已经发布了相关应用白皮书,详细梳理了30余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充分展现了AIGC在保险领域的巨大潜力。AI还在大幅提升保险欺诈检测的效率,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并推动个性化保险产品的开发。然而,这些看似光鲜的应用背后,也潜藏着诸多风险,例如数据隐私泄露、算法偏见以及模型风险等。一旦这些风险失控,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引发社会问题。正因如此,中国银行业协会早在2022年就发布了《人工智能模型风险管理指引》,强调了对AI模型风险的有效管理,并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因此,保险行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监管体系,以确保AI技术的安全、可靠和负责任的应用。这套监管体系不仅要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还要能够促进创新,实现技术进步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在全球范围内,对AI监管的探索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欧盟在AI监管领域扮演着先锋角色,其即将生效的人工智能法案(EU AI Act)拒绝给予企业任何“宽限期”,要求企业立即合规。这一法案为全球AI监管树立了新的标杆,强调了AI发展必须符合伦理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该法案对AI应用进行了风险分级,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应用制定了不同的监管措施,力求在促进创新和保护公众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此外,国际电联等国际组织也发布了关于AI监管的报告,提出了关键要求,旨在推动全球AI治理的标准化和协同化。在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AI发展,并于2017年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A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这些国际和国内的实践充分表明,AI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而非可有可无的选择。一个完善的AI监管体系,不仅可以有效防范潜在风险,还可以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大而美”法案中最初包含的十年暂停AI监管的条款最终被删除,反映了各方力量的博弈以及对AI监管的重新审视。尽管包括亚马逊、谷歌、微软和Meta在内的科技巨头曾积极游说,试图争取这一条款,但最终未能成功。这再次证明,在AI发展过程中,平衡创新与监管的需求至关重要。保险行业反对十年暂停监管,并非阻碍AI发展,而是希望在确保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推动AI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健康发展。他们深知,只有建立在可信赖的基础之上的AI技术,才能真正为保险行业带来长远的利益。

总之,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保险行业,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监管挑战。保险行业对十年暂停州级AI监管提案的强烈反对,体现了其对风险控制和消费者权益的高度重视。国际上对AI监管的积极探索,也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在创新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建立一套健全的监管体系,以确保AI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安全、可靠和负责任的应用,最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一个负责任的AI,才能真正推动保险行业的进步,并为消费者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