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作模式。保险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和服务导向型的行业,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从风险评估的精准化,到精算定价的智能化,再到客户服务的个性化和理赔处理的自动化,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保险业务的各个关键环节,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和用户体验。然而,伴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其潜在的风险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人工智能的监管问题也日渐成为焦点。尤其是在美国,关于是否应该暂停对人工智能进行州级监管的提案,引发了保险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其影响直接关系到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险行业对维持现有的监管框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坚定态度。例如,全国专业保险代理人协会(PIA)等行业组织就公开表达了对“One Big Beautiful Bill”税收法案中关于暂停州级AI立法和监管十年的条款的强烈反对。他们呼吁参议院取消这一条款,或者至少将保险行业排除在暂停范围之外。这种鲜明的立场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保险行业长期以来所建立的一套相对完善的州级监管体系。这套体系被认为是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屏障。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晓楠的观点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强调风险管理是保险业的生命线,而AI模型本身就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管,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

对AI监管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基于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特性的深刻理解。尽管人工智能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客户体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潜在的风险也同样不容忽视。AI算法可能存在固有的偏见,导致在保险定价或理赔过程中出现歧视性的结果,损害公平性。此外,AI系统的安全性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可能遭受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威胁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一旦对AI技术放松监管,这些风险将可能被放大,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安永(EY)在《2025年全球金融服务监管展望》报告中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在积极应用AI技术的同时,必须在支持技术创新与保护消费者和市场免受相关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欧盟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他们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监管,并制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树立了标杆。这部法案旨在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确保其符合伦理标准,尊重人权,并保障社会安全。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保险行业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行业进行创新和变革。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 Greater China)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写保险行业的格局。例如,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汽车保险的风险特征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需要保险公司开发全新的定价模型和保险产品,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如ChatGPT,也为保险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用于自动化客户服务、快速生成保险合同和进行更精准的风险评估。众安保险与众安科技联合发布的《AIGC/ChatGPT保险行业应用白皮书》详细梳理了AIGC在保险领域30余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展现了其巨大的潜力。然而,这些新兴的应用也需要相应的监管框架来进行规范,以确保其安全、可靠和公平。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这些技术的滥用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甚至破坏市场的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表现出一种相对宽松的倾向。“大而美法案”最初包含的AI监管“十年暂停”条款,虽然最终被删除,但仍然反映出一种试图避免碎片化监管、鼓励技术快速发展的政策意图。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牺牲州立法权、中小型AI企业的利益、公众知情权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国会议员葛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就明确指出,剥夺各州监管人工智能的权力,可能会导致监管真空,从而增加潜在的风险。此外,Meta公司开源的Llama 2系列大型语言模型,虽然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提供了便利,但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因为开源模型的使用和传播更加难以控制。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对保险行业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它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其潜在的风险,并建立健全的监管框架。保险行业反对十年暂停州级AI监管的提案,充分体现了其对现有监管体系的坚定维护和对未来潜在风险的深切担忧。只有在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可靠和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保险行业的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监管需要在技术创新和风险防范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既要鼓励技术进步,又要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