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这项颠覆性技术,期望借助其强大的能力实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和业务创新。尤其是在金融服务业和保险行业,人工智能的应用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智能核保到精准营销,再到自动化理赔和个性化定价,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保险行业的运营模式和服务形态。然而,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挑战,并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框架。

美国保险行业近来对一项旨在暂停各州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十年的提案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这一事件清晰地展现了技术创新与审慎监管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平衡。这项提案,暂且称之为“十年暂停提案”,其核心意图在于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避免过早的监管束缚扼杀创新活力。提案的支持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过多的监管干预可能会阻碍其进步,甚至导致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下降。然而,保险行业的反对声音也同样强烈,他们认为暂停州级监管将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稳定带来潜在威胁。

保险行业的反对并非是出于对技术进步的抵制,而是基于对现有监管体系的信任和对潜在风险的担忧。全国专业保险代理人协会(PIA)等行业组织明确指出,保险行业长期以来都受到严格的州级监管,这一监管体系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暂停提案一旦实施,将使得保险行业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出现监管真空,从而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算法偏见可能导致不公平的定价或理赔结果,数据安全问题可能导致客户敏感信息泄露,而模型风险则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这些风险都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管来加以控制,而州级监管在应对这些特定风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各州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和特点。事实上,早在2020年,特别是2023年和2024年,美国各州已经开始积极探索针对人工智能的监管措施,相关立法活动陆续落地生效,这表明各州政府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监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十年暂停提案无疑将阻碍这一进程,使得各州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失去自主权。

保险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对监管的更高需求。保险业务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财务安全和风险保障,任何潜在的风险都可能对消费者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人工智能在保险领域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的反欺诈检测可能会出现误判,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的个性化定价可能会导致歧视性定价,从而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这些风险都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管来加以控制。中国银行业协会在2022年发布的《人工智能模型风险》中,也强调了对人工智能模型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全球范围内,人们对人工智能监管的关注度都在不断提高。欧盟积极主动地在人工智能监管领域发挥先驱作用,其人工智能法案正分阶段推进监管,重点关注高风险AI分类。欧盟的举措为全球树立了标杆,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合乎伦理和责任的标准。

尽管“十年暂停提案”的具体内容尚不明朗,但这场围绕人工智能监管的争论,已经引发了人们对技术创新与社会治理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如何在鼓励技术创新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稳定之间取得平衡,是摆在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参与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完全放任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而过度的监管则可能会扼杀创新活力。理想的监管框架应该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促进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又能够有效地控制其潜在风险。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的监管框架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新兴技术正在为保险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例如自动化内容生成、智能客服和个性化营销。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晓楠等行业专家也强调了加强监管的重要性,以确保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和社会。保险行业需要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各个业务领域的应用,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算法的审查和监控,确保其公平、公正和透明。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总之,只有在有效的监管框架下,人工智能才能真正为保险行业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并为消费者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